霜降过后的清晨,渔村被一层薄霜笼罩,却难掩田间地头的热闹景象。周砚白披着粗布斗篷,踩着结霜的火山岩小径走向晒场,远远便听见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新落成的三层烘干楼矗立在晨光中,陶土烟囱里飘出袅袅白烟,混合着稻谷的清香与熏鱼的咸香。
“周先生!第一批薯粉条出锅了!”阿海媳妇掀开烘干楼的竹帘,热气裹挟着浓郁的薯香扑面而来。竹匾上整齐码放着晶莹剔透的薯粉条,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周砚白拿起一根仔细端详,触感柔韧且富有弹性,这是他们改良十几次的成果——将紫甘薯蒸煮后,用归墟沉船中发现的青铜滤网反复过滤,再经火山岩烘干定型。
村西头的试验田里,周承宇正带着工匠调试新发明的“深耕犁”。这架由玄铁打造的巨型农具足有两人高,八匹健硕的耕牛在前方奋力拉动,犁铧深入土壤三尺,翻起的黝黑泥土中夹杂着蚯蚓和甲虫。“按照归墟古书记载的‘养地法’,”周承宇指着田垄解释道,“深耕后播撒苜蓿种子,来年再种水稻,土地肥力能提升数倍。”
学堂后院,孩子们围着新挖的池塘欢呼雀跃。池塘中央搭建着竹制浮岛,上面种满了从南洋引进的睡莲,粉色的花朵倒映在水中,与游动的锦鲤相映成趣。小孙女举着贝壳喇叭喊道:“爷爷教我们用鱼鳞和鱼骨沤肥,睡莲长得比人还高!”池塘边,几个少年正在安装简易水车,将塘水引入旁边的菜园。
正午时分,码头响起悠扬的汽笛声。通商书院的商船缓缓靠岸,甲板上堆满了西域的胡麻籽、南洋的橡胶树苗,还有一本装帧精美的《海外农经》。周砚白翻开泛黄的书页,目光停留在关于“温室种植”的记载上,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利用归墟地热建造暖棚的计划。
夕阳西下,渔村沉浸在一片金黄之中。晒场上,新安装的风车脱粒机飞速旋转,金黄的谷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水渠旁,新修的水磨坊开始运转,石磨发出有节奏的碾磨声;村头的榨油坊里,第一桶胡麻油正缓缓流出,浓郁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
夜幕降临,祠堂前的广场上燃起篝火。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新米炊的饭、薯粉条炖的鱼汤,还有用新榨的胡麻油煎的面饼。老族长颤巍巍地站起身,声音里满是感慨:“咱们渔村,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富足过!”火光映照下,周砚白看着村民们满足的笑容,看着孩子们在火堆旁追逐嬉戏,看着平安扣在火光中泛着温润的光。
远处的海面上,归航的渔船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与天空的星辰遥相辉映。周砚白知道,归墟的秘密早己化作滋养这片土地的养分,那些惊涛骇浪中的冒险,最终都变成了田间沉甸甸的稻穗、晒场上金灿灿的谷堆,以及百姓们脸上幸福的笑容。而这,才是最值得守护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