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刚过,渔村笼罩在氤氲的雨雾中。周砚白撑着竹骨油纸伞,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向村东的育苗棚。远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那是铁匠铺在赶制新式插秧机的部件。棚内暖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数百个陶制育苗钵整齐排列,嫩绿的稻苗破土而出,在竹架悬挂的油灯下舒展着新芽。
"周先生,南洋来的橡胶树苗到了!"阿海浑身湿透地冲进棚内,怀里紧抱着用油布包裹的树苗。这批经过改良的耐寒品种,是通商书院用三十箱海盐从爪哇岛换来的。周砚白摸着树苗油亮的叶片,想起归墟沉船里那卷残破的《海岛种植录》,里面详细记载着用火山灰混合海藻肥培育珍稀植物的方法。
村北的荒山上,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改造梯田。新发明的"滑轮运石机"发出吱呀声响,巨大的玄武岩顺着绳索滑道缓缓下移,垒砌成规整的田埂。周承宇戴着自制的皮质安全帽,蹲在田边指导:"每道田埂都要留出导流槽,雨季时能把山洪引入蓄水池。"他脚下放着本《天工开物》,书页间夹满了用归墟藤条捆扎的笔记。
午后,学堂变成了临时实验室。孩子们围在长桌旁,将捣碎的牡蛎壳、发酵的海藻和晒干的蚯蚓粪按比例混合。小孙女举着沾满泥土的双手兴奋喊道:"爷爷,我们配出的'万能肥'让菜苗长得比昨天高半寸!"窗台上,几个玻璃罐里培养着从深海淤泥中提取的固氮菌,在阳光下泛着奇异的蓝紫色光芒。
傍晚,码头的瞭望塔上升起三盏红灯笼——商船归航的信号。这次船上不仅载着西域的苜蓿种子,还有位皮肤黝黑的波斯农学家。他带来的坎儿井建造图纸,与归墟古籍中记载的地下引水术不谋而合。周砚白连夜召集工匠,在沙盘上推演如何将火山岩的特性融入这项古老技术。
深夜,周砚白独自坐在书房,烛光将《归墟志》的字迹映得忽明忽暗。他翻开新写的札记,墨迹未干的纸页上记录着白天的试验数据:采用"稻鱼共生"模式的水田,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三成;橡胶树苗在改良土壤中存活率达到八成。窗外春雨淅沥,远处传来新式水轮发电机的轰鸣声,那是用归墟青铜打造的叶轮,正在为全村提供照明。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时,村口的公告栏前己围满了人。新绘制的《渔村五年农桑图》上,用朱砂标注着即将开垦的茶园、计划养殖的珍珠贝场,还有以归墟地热为能源的恒温养蚕室。周砚白看着村民们指点议论的身影,忽然想起归墟深处那座神秘的青铜鼎,鼎身镌刻的农耕图腾,此刻仿佛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了新生。
潮水退去的滩涂上,几个孩童正用贝壳和竹竿搭建微型水利系统。他们清脆的笑声与远处的汽笛声、打铁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充满希望的田园乐章。而那些沉睡千年的归墟智慧,正如同春雨浸润土地般,悄然改变着这片渔村的每一寸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