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意识深处,竞赛那几天冰冷的情景快速闪回:
巨大而安静的考场,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实验操作台上冰冷的仪表指针精确跳动。
脑海中瞬间构建的复杂模型如同冰冷的数据瀑布倾泻而下——滑轮组不再是初中课本的理想玩具,而是结合了材料屈服极限、轴承摩擦热损和绳索非线性蠕变的复杂集成体;光路分析也不仅仅是折射角,她计算了透镜玻璃非均匀性对焦点弥散的微小贡献;甚至那道最终让她超出第二名一大截的、关于高压输电线塔在冰雪风暴中稳定性分析的压轴题——她在脑海中首接重构了塔架钢桁结构的每一处关键连接铆接点、覆冰增重的动态载荷分布、以及风载涡旋引发的共振因子……她的答案里甚至包含了材料低温疲劳裂纹的可能扩展路径预测图(写在草稿纸上没交,但过程逻辑在脑子里完成了)……
那种感觉……绝非单纯的学习。它更像是在解析一片广袤无垠的战场,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挑战。
在这个战场上,她需要解构一个复杂的系统,深入挖掘其运行的规则、力量的脉络以及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脆弱节点。这就如同拆解一台精密的机器,需要对每个零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有着透彻的理解。
而一旦找到了这些关键之处,她便能够运用自己卓越的计算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对这个系统进行最精准的“爆破”或“加固”。她的每一个决策都如同战场上的战略部署,必须深思熟虑,以确保最终的胜利。
而物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冰冷规则、力量涌动和脆弱平衡点的永恒战场。它的规律如同钢铁般坚硬,不容置疑;它的力量如洪流般汹涌,稍不留意便可能被吞噬;而那些微妙的平衡点,则如同薄冰上的舞者,稍有不慎便会跌入万丈深渊。
然而,对于她来说,这一切都并非难事。她只是习惯性地运用了自己最为熟悉的方式去“占领”这个战场罢了。这种方式,就如同她前世解析一座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或者优化一把武器的击发机构一样自然而流畅。
“诀窍?”她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在突如其来的安静里显得有些冷清,“…先找到模型里的薄弱点。”她把“解析系统”、“寻找致命结构缺陷”之类的词替换成了“薄弱点”。
记者愣住了。这和预想中“每天刷题到几点”或者“听好老师讲课”的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他试图引导:“薄弱点?能具体说说吗?比如你通常会怎样去发现知识中的薄弱环节?”
楚寰的目光从记者脸上移开,落在茶几上摊开的物理竞赛真题集上。那上面有一个关于球体在斜面滚动稳定性的示意图。她伸出手指(指尖依旧有长期练古筝留下的薄茧,现在叠加了翻书磨出的浅痕),点在图中的一个节点上——那个地方标着一个小小的、容易被忽略的摩擦系数的角度依赖关系符号。
“这里,”她的指尖在那个符号上轻轻划了一下,“一个很小的参数变项,足以让整个运动轨迹预测偏离12.3%。”
她用的是专业术语“参数变项”,语气平铺首叙,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讲解机械图纸上的一个设计隐患。现场一片寂静。周桂芬张着嘴,想替她解释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记者干咳两声,硬着头皮在本子上飞快记下“…关注细节参数…找出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