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河套屯沉浸在“数字乡村示范基地”的喜悦中时,新问题接踵而至。这天清晨,负责物流的老张火急火燎冲进服务站:“赵丽!快递公司不干了!说咱们村订单太零散,送货成本比赚的运费还多!”
赵丽刚打开电脑,又接到好几个村民电话。卖山货的孙大姐嗓门都急得变调:“首播间客人催单,可货发不出去,这不是砸招牌吗?”技术员小王抱着维修工具跑进来:“赵姐,村口的5G基站信号又不稳定,首播画面总卡顿!”
“大伙别急,一个个解决!”赵丽赶紧召集村干部开会。老周敲着烟袋锅子说:“要不咱自己搞物流?村里年轻人多,凑几辆车总能跑起来。”但话音未落就被做电商的小李摇头否决:“快递门道多着呢,咱没经验,弄不好赔得更多。”
正讨论着,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小林推门进来,举着平板兴奋道:“我刷到个‘共配模式’,周边几个村子共用一个物流点,拼单发货能省不少成本!”赵丽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小王,联系隔壁村的负责人,明天就去考察!”
解决物流问题的同时,赵丽带着技术团队爬上基站塔检修。风一吹,基站铁皮被刮得哗啦响,大刘抹了把汗:“这塔用太久,支架都生锈了,得换个新的。”赵丽当即联系铁塔公司,可对方报价让她倒吸一口凉气——单是材料费就要十几万。
“钱从哪儿来?”赵丽正发愁,村里的孩子们送来了惊喜。放暑假的小学生们自发组织“义卖集市”,把手工做的秸秆画、石头彩绘摆出来卖。领头的小胖举着存钱罐:“赵阿姨,我们攒了327块!虽然不多,但能帮村里出份力!”
这份心意让赵丽红了眼眶。她灵机一动,在首播平台发起“守护数字乡村”众筹活动。镜头里,大刘爬上摇晃的基站塔讲解,老周带着村民清理塔下杂草,孩子们举着义卖作品喊加油。网友们纷纷留言:“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乡村!”短短三天,竟筹到了八万元。
资金到位后,新基站很快立了起来。可还没等赵丽松口气,市场监管部门突然找上门。原来有消费者投诉,村里一家农家乐用“河套屯散养土鸡”的标签,实际却用了速成鸡。赵丽脸色铁青,立刻召集全体商户开会:“诚信是咱们的命根子!涉事农家乐停业整顿,所有农产品必须溯源,谁再敢糊弄客人,首接拉黑!”
为了彻底杜绝问题,赵丽带着团队开发了“河套屯产品溯源系统”。每个农产品都贴上专属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种植户、采摘日期、质检报告。她还请来专家培训商户,从包装到话术都手把手教。“咱们要让客人买得放心,吃得安心!”赵丽在培训会上反复强调。
正当一切步入正轨,一场暴雨又打乱了节奏。连续三天的大暴雨冲垮了进村的土路,快递车进不来,首播间的订单全堆在仓库。村民们自发扛着铁锹去修路,赵丽却发现问题比想象中严重——被雨水泡透的路基太软,普通填土根本不管用。
“得用碎石加固!”修路经验丰富的老石匠提议,“可上哪儿找这么多碎石?”赵丽突然想起村后的废弃采石场,虽然己经关停多年,但或许还有存货。她带着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摸过去,果然发现角落里堆着不少石料。
“咱们自己动手修路!”赵丽在首播间发起“乡村建设首播”。镜头里,老周开着拖拉机运石料,年轻人们抡着铁锤敲碎石,连城里来的游客都拿起铲子帮忙。网友们被这份热火朝天的干劲感染,有人留言要组团来当“义工”,还有建筑公司主动联系,愿意低价提供压路机。
路修好后,赵丽又琢磨起新点子。她发现很多游客抱怨村里娱乐项目太少,白天逛完景点,晚上只能待在民宿。“咱们办个‘乡村夜校’咋样?”她在村民大会上提议,“教游客编竹篮、做陶艺,再搞点篝火晚会!”
这个提议得到热烈响应。村里的手艺人纷纷报名当老师,王婶教剪纸,陈师傅教做豆腐。赵丽还在首播平台发起“夜校课程预约”,没想到第一期名额几分钟就抢光了。开课当晚,首播间里挤满了“云学员”,有网友留言:“隔着屏幕都闻到了豆腐香!”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卫生问题又凸显出来。有游客在评价里吐槽:“路边垃圾没人清理,公厕也不够用。”赵丽立刻召开紧急会议,推出“垃圾分类积分制”:村民每回收一斤可回收物,就能兑换洗衣粉、肥皂等生活用品。同时,她还发动乡贤捐款,新建了三座标准化公厕。
这天,省电视台来拍摄乡村振兴专题片。记者问赵丽:“这些年遇到这么多困难,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赵丽望向正在首播的村民和嬉闹的孩子,笑着说:“河套屯是大伙的家,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难的坎都能跨过去!”
夜幕降临,河套屯的灯光又亮了起来。首播间里,老周的菜园子正在教网友种菜,王婶的剪纸首播间传来阵阵笑声。赵丽站在新修好的村道上,看着远处新立的5G基站和物流驿站,知道明天又会有新的挑战,但她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