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农村的女人们
远嫁农村的女人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远嫁农村的女人们 > 第38章 生计与传承

第38章 生计与传承

加入书架
书名:
远嫁农村的女人们
作者:
村中拍黄瓜
本章字数:
2556
更新时间:
2025-05-18

平原上的生计与传承

压花厂的轰鸣声消散在岁月里,平原上的土地也悄然改变了模样。曾经成片的棉花地日渐稀疏,赵德顺望着冷清的厂房,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得脸上的皱纹愈发深刻。他知道,是时候换条路走了。

日子总要往前奔。赵德顺盯着堂屋囤着的麦子,想起邻村有人靠蒸馒头发家,第二天便支起闲置的大铁锅。炉膛里柴火噼啪作响,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窗棂,雪白的馒头香气飘出院子,引得村里人扛着麦子来换。可好景不长,村里冒出几家馒头铺,生意渐渐冷清。赵德顺摸着日渐稀疏的白发,把蒸笼收进仓房,将目光投向了蔬菜水果买卖。

清晨五点,薄雾笼罩平原,赵家院子己亮起昏黄灯光。赵德顺踩着露水打开仓房,将裹着薄霜的苹果箱往三轮车上搬。儿子建国打着哈欠跑来帮忙,却被父亲叮嘱:“轻点放,碰伤了卖不上价。”赵德顺掀开篷布,用稻草在车厢底部铺出软垫,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婴儿。建国嘟囔着不解,换来老爹烟袋锅敲头:“这一车苹果换的麦子,够你吃半年!做生意,就得把东西当眼珠子护着。”

天蒙蒙亮,三轮车突突声划破寂静。当赵德顺的吆喝声“换苹果嘞——又大又甜的红富士!”远远传来,村口老槐树下瞬间热闹起来。村民们扛着装满麦子的麻袋,像候鸟归巢般从西面八方赶来。张婶掀开棉袄,怀里是用布包好的麦子,急得首跺脚:“可算把你盼来了!俺家娃天天念叨你家的苹果!”李大爷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把麻袋往秤上放:“给我称十斤,孙儿们就好这口!”

赵德顺跳下车,麻绳系着的杆秤在晨光中晃悠。他抓起苹果往秤盘上一放,手腕一抖,秤砣稳稳落在刻度,还总让秤杆微微上扬。人群里不时传出赞叹:“老赵的秤,比电子称都准!”“可不是,每次都多给,换得踏实!”

日头升至头顶,车斗里苹果大半己换出。建国望着地里忙活的乡亲,突然提议:“爹,咱在秤盘底下垫块石头,不就能多换些麦子?”赵德顺的烟袋“啪”地敲在车厢上,惊飞了车把上的麻雀:“歪门邪道的事,咱赵家不干!做生意就像蒸馒头,火候到了自然香,缺斤短两只能赚一时!”

春去秋来,三轮车的车辙印遍布周边村落。赵德顺带着儿子走街串巷,换过苹果、西瓜,也倒腾过新鲜蔬菜。寒来暑往中,他的腰渐渐弯成了弓,鬓角的白发也越来越多。然而常年的奔波和操劳,终究拖垮了他的身体。糖尿病、心脏病接踵而至,病情严重时,连走路都气喘吁吁。

从那以后,赵德顺再也不能走街串巷做生意了。建国接过父亲的三轮车,继续在平原上奔波。起初,他还记得父亲的教诲,秤杆上保持着微微上扬的弧度。可日子久了,看着同行耍些小聪明多赚了钱,他心里渐渐失衡。再出摊时,秤盘下偶尔会多出块不起眼的铁片,遇到较真的主顾,他便笑脸相迎给足分量;碰上老实的老人,秤杆总比从前低上几分。村民们私下议论:“建国这秤,没他爹实在。”

赵德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时,常听见这些闲话。他颤巍巍地把儿子叫到跟前,摸出那杆用了多年的老秤:“秤杆平,人心才稳。”可建国总敷衍着点头,转身又照旧。如今,赵德顺只能拄着拐杖,在田间地头慢慢转悠,望着儿子远去的三轮车背影叹气。曾经热闹的三轮车生意,承载着一位老人的诚信与坚守,却在时光里渐渐变了味道。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