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楚清歌踏着露水来到田间。朝阳才刚爬过山头,将金色的光芒洒在新插的秧苗上。她蹲下身,指尖轻触嫩绿的秧尖,检查过每一垄的长势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楚清歌立于田埂高处,玄色衣袂在晨风中轻扬。她朝正在清点农具的覃老汉抬手示意:"覃叔,今日仍以插秧为要务。"素手遥指远处泛着晨光的水田,声音清润:"让体弱者负责插秧,壮劳力分作两队——一队搬运秧苗,一队继续犁田整地。"
覃老汉赶忙在粗布衣襟上擦了擦手上的泥水,双手接过名册。他眯起有些昏花的眼睛,仔细查看名册上的分工:"东家放心,老汉这就安排妥当。"
"还有,"楚清歌望向周边村落的方向,"去附近几个村子再看看,能否再请些人手来。这些秧苗耽搁不得。"
覃老汉闻言连连颔首,粗糙的手指不自觉地捻着衣角:"东家说得在理。老汉这就找两个半大小子去邻村走一趟,看看能不能再寻几个勤快本分的短工来。"说着,他扭头朝田埂那头吆喝了一声:"栓子!带上你弟去柳树屯问问!"
待将庄子田地里的事安排妥当,楚清歌便带着弟弟小煜,驾着那辆半旧的青帷马车往镇上去。
清晨的风带着几分凉意,车轮碾过乡间土路,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小煜坐在车辕旁,手里攥着新誊写的功课,一双眼睛亮晶晶的,显然对去学堂很是喜欢。
楚清歌瞧他这副模样,不由抿唇一笑,伸手替他理了理衣襟:"这两天在学堂还适应?"
"适应的。"小煜仰起脸,声音清脆,"夫子和其它学子都挺好的。"他刚入学堂不久,与众人尚且生疏,彼此间都客客气气的——毕竟谁也不会无缘无故为难一个初来乍到的孩子。
"夫子的教学可听得明白?"楚清歌又问。
"夫子讲得通俗易懂,我都听得明白。"小煜答得认真。
"那就好。"楚清歌眼中带着关切,"若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问夫子。若是有人欺负你,也莫要瞒着阿姐。"
小煜用力点头:"阿姐放心,我不会惹事。若有人欺负我,定会告诉阿姐的。"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昨日李夫子还夸我字写得好呢。"
楚清歌闻言笑意更深:"真乖。莫要觉得麻烦阿姐,你这个年纪,本就该有人护着。"
"嗯嗯,我听阿姐的。"小煜乖巧地应着,仰起的小脸上满是孺慕之情。他望着楚清歌的侧脸,心里泛起一丝恍惚——最近发生的一切,美好得有些不真实。而带来这些变化的,正是眼前的阿姐。
他总觉得阿姐和从前有些不同了,可具体是哪里不同,又说不上来。或许是阿姐说话时的神情更从容了,或许是处理事情时更有主见了。但无论如何,这样的阿姐让他更加喜欢,也更加依赖。
楚清歌揉了揉他的发顶,眼中满是欣慰。不多时,马车驶入镇口,街道渐渐热闹起来。叫卖声此起彼伏,挑着担子的货郎与挎着篮子的妇人擦肩而过。
她在学堂门前勒住缰绳,小煜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却又想起什么似的转身:"阿姐,下学时你还来接我吗?"
"自然要来。"楚清歌替他正了正衣领,"好好听讲,莫要顽皮。"
看着弟弟蹦蹦跳跳的身影消失在学堂门内,楚清歌这才轻轻抖了抖缰绳,调转车头。青帷马车缓缓驶入熙攘的街市,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规律的辘辘声。
行至蜜饯铺前,她忽然勒住缰绳。铺子里飘来的甜香让她想起小煜亮晶晶的眼睛——该买些果脯才是,待会儿接他下学时,正好让他尝尝鲜。
楚清歌将马车停稳在路边,刚掀开车帘,蜜饯铺的老板娘就笑吟吟地迎了上来:"姑娘可是要买些零嘴?新到的杏脯甜得很呢。"
"那正好。"楚清歌笑着点头,"庄子里人多,烦请老板娘多包几样,也好让大家都尝尝鲜。"
她细细挑选了好几种果脯,有酸甜的山楂糕、软糯的桃脯,还有小煜最爱的杏脯。老板娘见她买得多,又额外包了两样铺子里卖得最好的蜜饯,各装了半斤递过来:"姑娘照顾生意,这点小小心意还请收下。"
"这怎么好意思..."楚清歌刚要推辞,老板娘己经麻利地将赠品和买好的果脯一起包好。
"姑娘别客气,下回多来照顾生意就是。"老板娘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楚清歌再三道谢,付完银钱后,小心地将几大包果脯放在车厢里。临走时,老板娘还特意叮嘱:"这蜜枣要趁新鲜吃,放久了就不脆了。"
"记下了,多谢老板娘。"楚清歌含笑点头,轻轻抖了抖缰绳重新上路。
马车缓缓前行间,甜腻的果香在车厢内萦绕。她借着车帘的遮掩,手指轻点,将特意为自己留的那份果脯收进了空间。接着又细心地分出两包——一包给母亲备着,另一包单独放好,那是要给小煜的零嘴。
剩下的几大包则规整地码在车厢角落,待回庄子后分给众人尝尝。
醉仙楼作为镇上最繁华的酒楼,虽未到正午时分,门前己停着几辆装饰华贵的马车。楚清歌将青帷马车稳妥地停在侧边,略整了整衣袖,便迈步走进酒楼。
刚踏入醉仙楼大堂,熟悉的小二就认出了楚清歌,立即堆着笑脸迎上前,刻意压低声音道:"楚姑娘,今日是来找六公子的?"
楚清歌会意地微微颔首,同样压低声音问道:"六公子可在?"这个称呼是萧湛特意嘱咐的——"萧公子"这个称谓太过招摇,容易暴露身份行踪。以"六公子"相称最为妥当,既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六,又显得低调不引人注目。
小二谨慎地左右张望了一下,确认无人注意,才凑近些回道:"六公子今早刚回来,这会儿正在天字雅间歇息。姑娘来得正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