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之后:瞻云复汉志
蜀相之后:瞻云复汉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蜀相之后:瞻云复汉志 > 第67章 沓中屯田署 水利图成

第67章 沓中屯田署 水利图成

加入书架
书名:
蜀相之后:瞻云复汉志
作者:
难知冬藏
本章字数:
2996
更新时间:
2025-06-02

建兴十西年冬十月初七,沓中平原的初雪尚未消融,白龙江的冰面下传来潺潺水声,仿佛大地的脉搏。诸葛瞻裹着羌绣披风,踩着防滑木屐,沿着新修的灌溉渠巡查。

“武乡侯,前队在‘黄龙湾’遇阻。”屯田校尉李远指着远处的河湾,那里的冰层凸起如驼峰,“按旧例,需等开春冰融才能施工,但这样会延误整个渠网贯通。”诸葛瞻蹲下身,用木槌敲击冰面,根据回声判断冰层厚度:“此乃‘凌汛’所致,”掌心排出流体力学模型,“若用‘破冰法’,在上下游各开三条导冰沟,可将冰块引入支流。”

正午时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屯田署前的水利图碑上。碑身用汉羌双语刻着渠网布局,每道水渠对应着编号,末端标着灌溉面积与屯田户姓名。诸葛瞻轻抚碑上的“诸葛”姓氏,想起父亲当年在汉中屯田的遗训,袖中划出“足食足兵”的字样——这正是他改良水利的初衷。

未时三刻,忽有羌骑扬尘而至,为首的雕柯披着熊皮大氅,腰间的佩刀挂着新缴获的魏谍密信:“汉使请看,”信上用北斗符号标着“破坏沓中水利”,“郭淮老儿想趁冰期炸坝,幸好被我的斥候截获。”诸葛瞻审视信末的玄武纹火漆,迅速排出破坏节点:“他们会选‘龙门峡’下手,”在地图上圈出峡谷,“那里渠壁最薄,且有羌族旧碉楼可作掩体。”

暮色漫过屯田区时,诸葛瞻亲率工匠加固龙门峡。他们测量渠壁厚度,在薄弱处嵌入南中冶铁坊制的“加固件”——青铜十字桩搭配竹制箍筋,形成菱形支撑结构。雕柯看着工匠们精准的动作,忽然解下羌笛吹奏,笛声中混着计数的节奏,竟是昨夜诸葛瞻教给羌童的“固渠曲”。

更深露重,渠边的烽火台升起青色狼烟,按节奏传递“平安”信号。诸葛瞻在屯田署内校勘《沓中水利志》,案头摆着冻土数据:“零下五度,冰层每日增厚二分,”在竹简上划出解冻曲线,“需在冬至前完成主渠衬砌,否则开春必生渗漏。”李远捧着算盘闯入:“侯爷,按‘衰分术’分配羌汉工匠,”算珠在盘上拨出比例,“汉人擅长砌石,羌人精于伐木,协同作业可省三成工时。”

五更天微明,龙门峡传来铁锹与冰块的撞击声。诸葛瞻站在渠岸上,见羌汉工匠们按“奇偶班次”轮值,汉人用量尺校准石块,羌人用藤索吊运木材,两种语言的吆喝声竟形成奇妙的韵律。当第一缕阳光照亮渠底的排水孔时,他忽然想起在太学讲过的“物物相资”理论——汉羌协作,不正是最好的例证?

是日午后,后主遣使送来“兴农金筹”,筹身刻着“惠此中国,以绥西方”。诸葛瞻将金筹嵌入水利图碑的凹槽,阳光折射下,渠网图上浮现出“八阵图”的光影——那是太学工坊利用光学原理的巧思。雕柯见状,取出熊骨在碑侧刻下羌族的“共水”图腾,与汉家符号并列,恰似两条交缠的河流。

沓中的冬风掠过新修的水闸,掠过汉羌工匠的笑靥,掠过烽火台。诸葛瞻知道,这座水利工程不仅是农耕的胜利,更是智慧的延伸——它用精确的计算消弭了汉羌的水源之争,用科学的设计抵御了敌人的破坏。当黄皓余党还在朝中勾心斗角,沓中的土地己丈量出团结与希望。

暮色中的屯田署,羌汉工匠们围坐在篝火旁,用计数分配烤肉。诸葛瞻望着跳动的火焰,想起在武候祠夜读的《氾胜之书》,掌心轻轻转动,划出一道温暖的弧线。他知道,每一道水渠都是一条脉络,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符号,当这些脉络与符号连成一片,便是蜀汉不可动摇的根基。

白龙江的冰面下,春水正在暗流涌动。诸葛瞻摸了摸腰间的玉珏,感觉父亲的羽扇残片与袋中的竹简相互温热,仿佛在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需以计为铲,以民心为火。”

沓中屯田署的灯火彻夜未熄,工匠们还在核计开春的播种计划。诸葛瞻望向窗外,见启明星正照在水利图碑的“龙门峡”位置,在星空中划出一道首线——那是通往汉中的方向,是姜维将军翘首以盼的粮草之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