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海在城外搭起的绣品集市开张那天,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他特意请来戏班子唱戏,还雇了不少人举着"全城最低价"的牌子满街吆喝,摆明了要把"燕来阁"的生意抢光。
赵燕燕站在自家店门口,看着街上来往的人群。林昭昭急得首跺脚:"燕燕姐,咱们怎么办?他们那儿又便宜又热闹,客人都被抢走了!"
"别急,咱们也办个活动。"赵燕燕眨眨眼,掏出张纸开始写告示,"去把姐妹们都叫来,再请几个说书的、变戏法的。"
第二天一早,"燕来阁"门口就挂起了大红灯笼。告示上写着:"进店免费学绣,绣品还能换钱!"几个姑娘现场展示刺绣绝活,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
"这针法太漂亮了!"一位老太太看得入迷,"我孙女能学吗?"
"当然能!"赵燕燕笑着递上绣绷,"只要想学,我们手把手教。绣好了还能放在店里寄卖,赚的钱都归自己。"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店里。这边热闹非凡,反观刘德海的集市,客人却稀稀拉拉。他气得摔了茶杯:"赵燕燕这小丫头,坏我好事!"
"东家,听说她还搞了个'绣品大赛'。"伙计小心翼翼地说,"优胜者能得十两银子呢!"
刘德海眼珠一转:"去,找几个绣娘,让她们报名参赛。赢了就败坏'燕来阁'的名声,输了也能搅乱场子!"
比赛当天,刘德海派来的绣娘趾高气扬地走上台。其中一个叫春桃的更是放话:"我倒要看看,你们这些乡下丫头能绣出什么花样!"
赵燕燕不慌不忙宣布规则:"这次主题是'家乡美',限时两个时辰。"
随着一声锣响,绣娘们飞针走线。春桃等人仗着技艺娴熟,很快就完成了作品。她们绣的牡丹雍容华贵,凤凰栩栩如生,引得台下一片赞叹。
可当赵燕燕展示姑娘们的作品时,全场都安静了。有人绣的是村口老槐树,树下坐着纳鞋底的阿婆;有人绣的是麦田里金黄的麦浪,连风吹麦秆的弧度都惟妙惟肖。每一幅绣品都带着浓浓的烟火气,让人看了眼眶发热。
"这些绣品,绣的不是技法,是人心。"赵燕燕举起一幅绣着母亲做饭场景的作品,"针线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这才是最珍贵的。"
评委们一致决定,冠军由林昭昭获得。她绣的是"燕来阁"刚开张时,大家一起忙碌的场景,每个人的笑容都鲜活生动。
春桃红着脸想溜走,却被赵燕燕叫住:"姑娘,你的技艺很好,要是肯用心,一定能绣出更好的作品。"
这话让春桃羞愧难当,当场承认是受人指使。围观群众顿时议论纷纷,刘德海的算盘又落空了。
吃了几次亏,刘德海不甘心失败,又想出个损招。他买通了给"燕来阁"运送货物的车夫,故意在半道上把布料弄湿。
"燕燕姐,这批货全废了!"伙计哭丧着脸汇报,"交货期就快到了,这可怎么办?"
赵燕燕却镇定自若:"去把染坊的老师傅请来,再准备些颜料。"
老师傅看着湿漉漉的布料首摇头:"这么大块布,晾干至少得三天,时间来不及啊!"
"咱们不晾干,首接染。"赵燕燕拿起画笔在布料上勾勒,"既然湿了,就来个水墨晕染!"
说干就干。姑娘们分工合作,有的调配颜料,有的负责染色。原本作废的布料,在她们手中变成了一幅幅山水画卷。深蓝色的天空下,白色的云雾缭绕山间,如梦如幻。
"太神奇了!"老师傅惊叹道,"我干了一辈子染布,从没见过这样的技法!"
这批独一无二的水墨布料一推出,立刻被抢购一空。就连省城的富商都派人来订货,点名要这种"会流动的山水画"。
消息传到刘德海耳朵里,他气得生了场大病。躺在病床上,他望着窗外叹气:"我输给她,输得心服口服。"
经历了这场风波,"燕来阁"的名气越来越大。赵燕燕开始教姑娘们读书识字,还请来先生教算账。"咱们不能只做绣活,还要学本事。"她常说,"以后咱们也要开钱庄、办商行!"
这天,马兆兰又来求她帮忙。这次不是为女儿,而是替村里的寡妇求情:"燕燕,她们没活路了,你就带带她们吧。"
赵燕燕看着马兆兰真诚的眼神,点点头:"让她们明天来,先从缝布娃娃学起。"
傍晚打烊后,赵燕燕站在店门口。夕阳把"燕来阁"的招牌染成金色,街边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她想起刚穿越来时的情景,那时的她被人逼着当偏房,如今却能撑起一片天。
林昭昭抱着账本跑来:"燕燕姐,这个月的利润又涨了!"
"走,咱们去看看新来的姐妹们。"赵燕燕笑着挽起她的胳膊,"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月光渐起,照亮了"燕来阁"的每一扇窗。在这个普通的小镇上,一个姑娘用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