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之间的人生轨迹
盛夏的阳光炙烤着河北的小村庄,素珍蹲在自家甜瓜大棚里整枝,汗水顺着发梢滴落在翠绿的瓜藤上。隔壁大棚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那是弟媳的姐姐玉琴,她正利落地修剪着黄瓜蔓。曾经,两个来自重庆的女子因为同乡情谊亲如姐妹,却因一场家庭变故断了往来,但在劳作时偶尔相遇,仍会默契地交换一个点头致意。
玉琴刚嫁过来时,村里人总爱议论这个西川妹子。“听说重庆山多路陡,这姑娘能适应咱这平原的活计?”可她用行动堵住了众人的嘴——播种、施肥、采摘,样样农活都做得又快又好。尤其是在大棚里闷热难耐的三伏天,她常常顶着烈日一干就是一整天,晒得皮肤黝黑也不喊累。渐渐地,村民们提起她时都竖起大拇指:“到底是从山里出来的,就是能干!”
日子在春种秋收中悄然流逝。随着家乡重庆的飞速发展,玉琴的娘家所在区域迎来拆迁。一封家书带来的消息,彻底改变了她的心绪。电话里,母亲兴奋地描述着新分的楼房:“现在可好啦,地铁首接到家门口,下了楼就是大商场,日子比这边舒坦多啦!”挂断电话后,玉琴望着自家低矮的平房和满手的泥土,第一次对这片生活了十几年的土地产生了动摇。
从那以后,玉琴回重庆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每次返乡归来,她都带着城里的新鲜玩意儿,说起家乡的变化更是神采飞扬。“现在轻轨穿楼而过,网红景点一个接一个”“拆迁补偿款足够买新房,还有商铺能收租”……这些话语像种子般在她心里生根发芽。看着素珍依然在大棚里辛苦劳作,丈夫因病行动不便,玉琴既心疼又庆幸自己有了退路。
转机出现在儿子考上南方大学那年。填报志愿时,儿子执意选择重庆的高校:“妈,我想回外婆家那边,听说发展机会多。”玉琴咬咬牙,拿出多年积蓄在重庆购置了一套小户型。临走前的那个傍晚,她站在自家大棚前,望着夕阳下熟悉的村庄,心中五味杂陈。曾经,她和素珍在这里挥洒汗水;如今,她却要带着全家奔赴另一片土地。
“你真要走?”素珍得知消息后赶来。两个曾经亲密无间的姐妹,此刻站在村口,中间隔着多年的隔阂与各自的人生选择。玉琴点点头:“孩子他爸在那边找好了工作,对象也愿意跟着去。”她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这些年,其实挺羡慕你的,守着家人把日子过成了模样。”
最终,玉琴带着丈夫、儿子以及还未成家的对象踏上了返乡之路。曾经热闹的院落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在风中诉说着主人的离去。素珍依然守着自己的家,看着孙子孙女渐渐长大,偶尔和远在重庆的女儿视频通话。而玉琴在新的城市开始了新生活,虽然物质条件优渥,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想起北方的小村庄,想起曾经一起劳作的素珍。两个来自同一方水土的女子,在命运的安排下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却都在各自的人生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