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威,字无畏,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人,生于542年,卒于623年,是北周至隋朝的重要大臣。
门阀世家 早年坎坷
苏威出身京兆武功苏氏,是世家名门。他五岁丧父,悲伤如成年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成熟。北周太祖执政时,苏威继承美阳县公的爵位,任郡功曹。大将军宇文护对他很是礼遇,将女儿新兴公主嫁给他。但宇文护专权跋扈,苏威担心灾祸连累自己,逃到深山中,却遭到叔父逼迫,不得不为官。他时常隐居山寺,以读书为乐。北周武帝上台后,苏威再三拒绝出来做官,担心作为宇文护的女婿会被武帝不容。不过,他仍被授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爵位为怀道县公。周宣帝继位后,拜授他为开府。
隋朝建立 深受重用
隋文帝杨坚担任丞相时,高颎多次推荐苏威,杨坚对其名声也早有耳闻,于是召他入府。交谈后,杨坚十分高兴。但苏威听说北周禅让的议论后,逃归故乡。杨坚认为他不想参与自己的大事,没有强求。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称帝后,征召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他父亲苏绰为邳国公,还让他兼领门下省纳言、民部尚书的职务,官居宰相之位。苏威上任后,奏请减轻百姓的租赋徭役,一切务必从轻,杨坚悉数采纳。苏威还曾因看到宫中用白银做幔钩,严肃向杨坚陈述节俭的必要性,杨坚下令将宫中奢华布置装饰全部撤换或毁掉。
革新政治 主持修律
经过几年努力,隋朝呈现盛世之象。期间,苏威先后出任刑部尚书、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开皇三年(583年),杨坚令高颎、苏威、牛弘等人重新修定刑律。苏威等人参照魏晋、北齐和南梁各朝的旧律,以宽简为原则,删除严刑酷法,制定出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刑律》。因苏威熟悉前代法律制度,《刑律》的体例、章节、条文几乎都出自他手。开皇九年(589年),苏威官拜尚书右仆射,正式升任宰相,成为朝中“西贵”之一。这年,苏威因母亲亡故而离职,守孝期间悲伤得骨瘦如柴。隋文帝告谕他要抑制悲哀,为国家爱惜自己,并下令重新启用他。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巡幸并州,令他与高颎留守京城总理诸事,不久又把他召到行辕处理民间诉讼。苏威上奏请求设置五百个家乡正,并建议废除郡制,得到高颎支持,被隋文帝采纳。
卷入朋党 几度沉浮
苏威儿子苏夔参与编排庙堂音乐,与国子监博士何妥一派产生争论,支持苏夔的人占上风。何妥认为众人是为讨好苏威,于是在隋文帝面前告苏家父子拉帮结派、为堂兄谋官。隋文帝派人调查,牵连上百名人,苏威被革职,在家闭门思过。但隋文帝心里明白苏威无大过,一年后给他官复原职,不过也指出他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等毛病。仁寿年间,隋文帝常去仁寿宫休假,朝廷日常公事由苏威处置,此时他己没有壮年时的热情,凡事得过且过。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苏威由大将军晋封为上大将军。他曾出面劝阻隋炀帝征收徭役修筑长城,隋炀帝暂时听从。但后来,高颎等人因不满隋炀帝被诛杀,苏威也受牵连被罢免官职。大约一年后,苏威又被征召回朝,主持朝政,官拜太常卿、左光禄大夫、纳言等。他看到隋炀帝荒淫无度,害怕祸及自身,变得唯唯诺诺,不敢据理力争,这反倒让隋炀帝满意,给他加官晋爵,委以重任。苏威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西人共掌朝政,被称为“五贵”。苏威跟随隋炀帝几次下辽东远征高丽,不断升官晋爵。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李密等人起兵反隋,苏威委婉劝谏隋炀帝革新朝政,但隋炀帝不理睬。当时天下大乱,隋朝江山岌岌可危,苏威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混日子。隋炀帝身旁的宠臣裴蕴、宇文述等人让张行本参了苏威一本,说他挑选人才时私受贿赂、滥授官位,出使突厥时畏怯害怕,苏威因此再一次被削职为民。
隋末动荡 辗转流离
武德元年(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绞死隋炀帝,苏威在江都,被宇文化及任命为光禄大夫。宇文化及被瓦岗军打败后,苏威依附李密。李密被王世充击破后,他又到东都洛阳,在王世充称帝后充当太师。唐军攻下洛阳时,他请求李世民召见,李世民反感他的为人,派人回复说他身为隋朝宰相,不能拯救朝政危难,造成天下大乱,还丧失气节,先后拜倒在李密、王世充脚下,年老多病就不必接见了。李世民回到长安后,他又追到长安请求接见,同样被拒绝。此后他回到家中,过着平淡生活,首至623年去世。
个人成就 影响深远
苏威一生有着诸多重要成就。在法律方面,他是《开皇律》的主修人之一,该律以宽简为原则,删除严刑酷法,条文简洁明了、疏而不失,对后世法律影响深远,史家称“律令格式,多威所定”。经济上,他力主减轻赋役,其方案由其父苏绰的思想发展形成,使隋朝百姓负担减轻,促进了经济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苏威提出的一些建议,如设置家乡正、废除郡制等,被隋文帝采纳,对隋朝政治制度的完善有一定作用。此外,他还最先建议迁都,为后来唐代长安城的扩建奠定了基础。
相关典故 流传后世
苏威曾对隋文帝说:“臣先人每戒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隋文帝深表同意,这一言论体现了苏威受家族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也反映出他以《孝经》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治世理念为准则的观念,后世有“苏威守道”的说法,虽有夸张,但也说明他在当时被视为遵循道德规范和治世原则的代表人物。
历史评价 褒贬不一
《隋书》中记载,隋文帝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高度肯定了苏威的才能和对隋朝的重要性。但苏威晚年沉浮于宦途,先后依附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等,唐朝建立后,他试图拜见李世民和李渊被拒,被认为晚节不保,而被历代史家讥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苏威在隋炀帝时期的表现也有批评之意,认为他未能有效阻止隋炀帝的暴政,对隋朝的灭亡也有一定责任。不过,也有现代学者认为,苏威身处乱世,其行为有一定的无奈之处,他在隋朝前期的贡献不可忽视,应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评价他的一生。
苏威历仕两朝,在隋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变迁,对研究隋唐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