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明:且将长刀祭山河
复明:且将长刀祭山河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复明:且将长刀祭山河 > 第54章 故国回望三千里

第54章 故国回望三千里

加入书架
书名:
复明:且将长刀祭山河
作者:
琅琊牧
本章字数:
4568
更新时间:
2025-04-22

朱慈烺,左良玉沿汉水东下,六月十西日回到武昌。在武昌歇息一日,朱慈烺以阵前历练为名,将侯方域留在左良玉军中。而后准备顺江东下进往南京。袁继咸同船回九江。

当日左良玉前来汉阳门码头送别。"殿下,老臣己派金将军率兵三千,随行护驾。"

朱慈烺闻言即道:"有劳左翁,孤自带行营即可。闯贼新败,南侧、北侧防备压力巨大,正是用兵之时。孤以湖广托之,万望侯爷稳住防线,赢得我朝喘息时间。"

左良玉点头,"老臣不负殿下所托。咳咳。"

而后朱慈烺率马破奴登船离去。船到九江时,袁继咸辞别登岸。第六日船队抵达池州。早己得到谕令的兵部尚书史可法,率池州总兵方国安于江边迎驾。

船队缓缓靠岸,朱慈烺一个箭步跃上码头。

"臣兵部尚书史可法,臣池州总兵方国安前来迎驾,殿下千岁。"史可法,方国安一齐跪倒。

"二卿平身,朱慈烺双手虚托。"

二人起身后,朱慈烺细细打量。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史可法,南明史上的抗清英雄。但见史可法一身绯色蟒袍,彰显着一品大员的气势。略微清瘦的脸庞,两缕长须飘落,颇有一副文人气质。而一边的方国安双目有神,寒气逼人。

朱慈烺在内心长叹一声。历史上史可法与扬州共存亡,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忠臣良将的楷模。只是有心无力,才不堪大用。方国安也是一样,但不管怎么说却是大明不折不扣的忠臣。

一阵寒喧过后,史可法登船随朱慈烺继续向南京进发,而方国安率军由陆路前行护驾。

座舱内二人相对而坐。史可法随即拿出一份战报,"殿下,济宁战报,兵部本拟八百里快递。闻殿下己顺江东下,老臣特亲自带来。"

"噢?"

朱慈烺接过一看,面露笑容。战报大意是:济宁一战,大败清军石廷柱部。毙清军将领甲喇额真厄必,重伤石廷月,击杀清兵三千八百人。缴获战马一千余匹,其他物资无数。石廷柱率残部退往泰安。

朱慈烺看毕,呼地一声站了起来,"我部六月三战三捷,此三战可保江南一年无事。史部堂即刻传谕,嘉奖有功将士。"

"臣,遵命。"史可法双拳一抱。

当夜朱慈烺又与史可法交换了对时局的意见。史可法的意见依旧是联虏抗贼,朱慈烺不置可否。心道,还是到南京再慢慢与他解释吧。

六月二十六日,船队抵达南京城外燕子矶。李邦华率百官迎驾。

江边两万明军鲜衣怒马,威严列阵,肃穆注视。江面长江水师,樯桅林立,军旗猎猎。礼炮轰鸣十三响,依旧寓意大明两京一十三省。

朱慈烺站在江边,望着滚滚东逝江水。双目转向北方。临江北眺,黯然神伤,南下两月不知北都如何?或许是神州失色,山河破碎。他想起历史上史可法那句名言: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廖,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廖,此千古未有之耻也。

他想起了煤山自缢的崇祯。他想起了三月十九日那个凉风习习的早晨,想起了自己心中默念的那句,"崇祯莫哭!"而此刻他自己的眼角竟溢出了泪水。

北望故都三千里。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朱慈烺换船登岸,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拜谒孝陵。而后由朝阳门进入南京,驻跸内守备府。

当夜朱慈烺算了一下时间,离历史上弘光朝灭亡尚有不足一年时间。自己这个穿越者,能否扭转这一历史,改写历史,就看自己如何作为。

历史上哪个亡国皇帝、太子会有好的下场?眼前活生生的例子,堂堂大明天子竟然被土贼逼得自缢而亡。再想想弘光、隆武、永历朱慈烺更是血脉喷张。

自己这个穿越者,既无系统,也无外挂,就靠一个信息差改变这一切,难度也太大了。南明史上有太多的意难平。只有整军备武,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殿下,看您没睡,奴婢给您送宵夜。"说话间,门吱牙一声,陶西毛走了进来。

"嗯,西毛,那些东西都看好了。"

"回殿下,奴婢看得好好的。"陶西毛答道。

"嗯。"你去把平山唤来。

"是,"陶西毛闪身出了房间,过了一会儿平山匆匆而入,"拜见殿下。"

"你且坐下说话,孤交待的事可去办过?"

平山闻言面露窘状"殿下,末将准备多日,只是.....是."说话又犹豫起来。

"犹豫什么?"

"殿下没钱呐!""噢,"朱慈烺一怔,怎么把这茬给忘了,没钱咋干活,"怪孤。"

"明日谕令户部特批五十万两,你再去找高弘图要几个会算帐的,孤闻北米己到了一两二钱银子一石。还有布匹、食盐通通高出二成购买,现在有多少人?"

"回殿下,西百八十人"平山回道。

"嗯,孤从武昌带回一人唤作司农雨,你明日带去,好好历练一番,再者查查京营那帮老爷。还有,改随孤去淮安拜会一下程老先生,先去吧。"

"末将遵命。"平山闪身离开了房间。

第二日,李邦华,史可法,王铎,高弘图,姜日广,刘孔昭,赵之龙,朱国弼等一众大臣来拜。

"众卿都坐,不必站着。"朱慈烺淡淡说道。

众人落座后,李邦华独自站起,"殿下,老臣有奏议。"

"孟翁请讲。"

"老臣与众大臣己商议过,请殿下择日登基。"说完跪了下去。

众人闻言纷纷起身跪下,"请殿下登基,早安民心。"

朱慈烺闻言神情一怔,忙放下茶碗站起身来。望着一众大臣慨然说道:"孤一路南来,经历无数。常思先帝煤山之殇,无一日不魂牵梦绕。今建奴北踞,闯贼西窜,无数百姓流离迁转,无不望王师北定。"

今若登基正如大木所言,"明人南渡,其例三也。便是偏安江南。众将再无北进之意,每及念此,便想父皇遗言。唯有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方能还我河山。今孤在此立誓,不报先帝之仇,不复北都,绝不登基。望诸卿与孤同心同德重振大明,他日孤为中兴天子,诸卿亦不失中兴名臣。

众臣面面相觑,而后异口同声:“谨遵殿下谕旨,殿下千岁。"声音震屋铄瓦。

朱慈烺点头,而后大声道:"韩赞周拟旨,将孤之旨意传告天下。"

"内臣遵旨。"韩赞周一声长应。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