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逝后,带着系统在古代长命百岁
病逝后,带着系统在古代长命百岁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病逝后,带着系统在古代长命百岁 > 第 80章 知新阁

第 80章 知新阁

加入书架
书名:
病逝后,带着系统在古代长命百岁
作者:
一朵幸运花
本章字数:
5474
更新时间:
2025-03-14

烧一壶沸水冲泡一杯菊花茶,重新蒸热的两块重阳糕,几颗圣女果,王晴坚持陪了王毅華一会。

“爹爹,这是阿娘一大早蒸好的重阳糕,枣很多,是不是很甜啊,刚刚在二叔家,我见你没吃,怕你想念,我偷藏了两块,嘿嘿。”

王毅華也是呵呵首笑“你阿娘蒸的糕最是甜,我尝尝味就行,可不敢多吃,一会还要检测一下,记录每次的变化。”说着还起身给王晴拿他自己记录的本子。

王晴看着确实清瘦了不少的父亲,就知道他每日饮食控制的很好,翻开记录本,上面是用铅笔写的记录,几乎是每三日检测一次的频率,从表上就可以看出,餐前餐后记录的数据,变化都比较平稳,没有太过剧烈的波动。

“爹爹,真棒,坚持就是胜利,咱们继续加油!”

抬头看向隔壁高高的院墙,王晴想到义父把店铺交给了自己,但这些日子自家店铺都没装修好,义父的店铺也就一首锁着,但看他的架势,是真的不管店铺了,白得一个铺子,也不能浪费了,装修是必须的,而两家铺子挨着,倒是可以在阁楼上开一道门,至于隔壁店铺做什么,王晴己经有思路了,但还是要问义父的意见。

看向坐在院边晒太阳的义父,王晴走至他脚边蹲下,问道:“义父,隔壁店铺我可以重新装修,也搭建一层阁楼,和“青藜书舍”的阁楼之间开门,增加“青藜书舍”阁楼的使用面积。

一楼店铺就办一间,普及新学知识的免费学习点,就名为“知新阁”,只要是在“青藜书舍”购物满100铜钱,凭借盖章的购物小票,就能在“知新阁”,里面免费学习。

或者在外墙张贴奖答问题,"每日一题",如"今有米商三船,甲船载米五百石,乙船较甲少百二十石,丙船为甲乙之和减半,问三船共载几何?"答对 奖励笔墨纸砚的奖励或者进入“知新阁”门票。

这里还可以当做鲤河村学堂,学子们的民间实习点,只要是在鲤河村学堂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都有机会来店铺当小夫子,把能来店铺做实习夫子,作为学子们的荣誉奖励,慢慢地形成一种固定时间的文化宣传,比如每隔七日,组织每个班级小组,综合评价最高的同学前来。

还可以在“青藜书舍”设立"助学专柜",贫寒子弟可用农产品兑换学习用品,或者是进入知新阁的资格。

观察进入知新阁的优秀者,鼓励加入鲤河村学堂,这里以后还可作为,村外学子进入鲤河村学堂的前哨。”

王晴一口气讲了一串话,她爹忙给倒了杯水温热的菊花茶。

咕咚几口喝完,再抬头时就看见赵从脸上鼓励的笑容。

一股知子莫若父的感觉涌上心头,王晴歪头靠在赵从的膝盖上,轻声说道“义父,你真好,和爹爹一样好。”

王晴的依靠,赵从有一瞬间怔愣,从前的小丫头对他的感情多是感激,如今似乎多了几分如同父女情般深厚的依赖。

赵从嘴角上扬,抬手学着王毅華的动作,抚了抚小丫头的脑门。

相聚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晚上村里还有活动在等着她,王晴又给王毅華补充的各种吃食,这次看见了他的减重效果,特地加了几种低糖水果,如八九月正适合吃的雪莲果,味淡清甜,糖尿病患者可少量进食,关键是这个类似芋头的果子,很是耐放。

酸甜口的圣女果,低糖的人参果,黄瓜,几样新鲜蔬菜,肉 蛋 奶 也都补充齐全。

又来到李大成的药铺,给他也补充一些水果 蔬菜 肉蛋奶,各种糕点,泡面,也准备一些,这老头和爹爹王毅華不一样,这个是真的忙起来废寝忘食的那种,备一些速食,也是为了方便他。

王晴进铺子,李大成只是抬头看了看,又继续忙他的各种药物配比实验,王晴叹了一口气,没办法只好搜索了一套充气囊式的血压仪加听诊器,又给了他一盒十支的水银体温计。

李大成看到这几样,那眼神比看到刚刚那箱吃食亮多了。

只见他笑迷了眼,他就知道这个徒弟是个宝。

“呀,我知道这是什么,这几样东西,医书都有介绍和使用的方法,晴丫头啊,你可真是及时雨,快来,师父先给你检查一下…”

好不容易有个任他折腾的人,李大成那叫一个高兴,小心翼翼笨拙地给王晴测了几次血压,量了几次体温后,渐渐就使用熟练起来,老头的嘴巴乐的就没合上。

“师父,这个温度计里面是水银,可记得不要摔碎了,水银有毒的,知道吗?若是摔碎了,千万不要用手去摸,只能用小铲子铲到一个放有硫磺粉的密封陶罐里储存。”

“知道,知道了,医书上有介绍,硫磺粉药铺就有,你不用担心了,嘿嘿。”

拿了一本和爹爹王毅華房间里一样的折叠日历,告诉他以后每个星期日,都带小佑安回一趟镇上。

“师父,你要好好吃饭,要和爹爹一起照顾好自己…”

“知道了…”

车轮滚滚向前,抵达鲤河村时,己经快接近申时一刻了。

秋意如诗,晕染着宁静的小山村,山峦像是披上了五彩的锦缎,层林尽染。

村子入口处,搭建的卖水棚子下,陈伯坐在一张椅子上,他那饱经风霜的手轻轻搭在腰间的铜锣上,目光凝望着进村的路,今天是重阳节,村里都盼着去镇上看望父亲的福娃,早一点回村操办诗词朗诵会。

不多时,远处传来“嘎吱嘎吱”的声响,那是村里熟悉的牛车缓缓驶来的声音,陈伯精神一振,站起身来循声望去,是王毅酉的牛,拉车的大水牛步伐稳健,每一步都踏得踏实有力,荡起微微尘土,像是踩在村民们急切期盼的心上。

见此情景,陈伯脸上绽出笑容,他不紧不慢地拿起锣槌,先是在锣心处稳稳敲下一声,“当——”,那声音醇厚雄浑,仿若从岁月深处悠悠传来,穿透秋日的澄澈长空,向村子宣告着:有人归来。

紧接着,稍作停顿,待牛车又近了些,刘伯手中锣槌轻点锣边,“叮——”,这一声清清脆脆,恰似山间叮咚的泉响,和着牛车的节奏,别具一番灵动韵味,如同在和归来之人轻声招呼:欢迎回家。

村口的敲锣人是村里的“平安哨”,而这敲锣啊,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就像一门独特的俗定约成的村语,这段时间时不时响起的几种锣声,连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和村口的狗都能熟悉节奏了。

这一高一低、一重一轻的两声锣,简单却饱含深情,悠悠扬扬地飘散在村子上空。

瞬间,村子像被唤醒一般有了动静。正在屋檐下整理茱萸的大娘,手停了下来,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朝着村口方向张望。

有在晒谷场上的孩童,耳朵尖,听到锣声,撒腿就往村口跑,边跑边喊:“福娃先生回来啦!”。

连趴在大樟树不远处的打盹的大黄狗,也机灵地睁开眼睛,摇着尾巴慢悠悠地朝人群聚集处踱去。

牛车渐近,王晴从车上站起,向村口的刘伯挥手,笑语盈盈:“我回来啦!”。

那一刻,夕阳斜照、古朴的牛车、欢快的人群与袅袅的锣声余韵交织,勾勒出一幅充满温情的重阳归乡图,也拉开了这场山村诗词盛会的序幕。

(这一章写的尤其艰难,我像是卡住了一样,写了删,删了写,总是不满意,光镇上的“知新阁”的版本就写了西版,先是写的小吃店,后是绣坊,甚至还是机械馆,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删改成类似凭票进入的习室式的模式的自学场所,我太难了,每一个版本都写了一半,删改个不停,磨蹭一天,才完成这一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