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清洗好锅碗瓢盆,王晴准备了一份月饼和桂花酒,外加一纸袋的秋梨和一包水果糖(油纸包的 两头扭的水果糖 小时谁吃过呢 呵呵)。
父亲的铺子位置虽说在崇居上镇,算是好位置了,十字街口,但比起大桥头二叔家的位置那是比不了了,简直是两个世界。
这里热闹嘈杂,烟火气十足,吆喝声,扯皮声,小孩追逐声,路边小摊贩也比比皆是,在这嘈杂里,父亲这一排三家铺子像是个另类,一间没人吆喝的杂货铺,一间哑巴守着的打鞋铺,一间没啥人进的小药铺,与四周人进人出的铺子一比,嗬,真的好冷清,路过的都会说上一句好位置被浪费之类的话。
那有什么办法呢,谁叫这三间都是自家的铺子,没有房租困扰,而且三家都是男人守着的铺子,讷于言 敏于行是他们的标签。
王晴和父亲去小药铺时路过中间的打鞋铺,铺子里 堆满了各种大小的木屐板与挂着的风干杂皮料,门边低头坐着一个钉鞋的人,在王晴看向他时也抬起了头来,年龄看起来和父亲差不多,虽然没有言语交流,但在和他对视的瞬间王晴看到了那双眼底的深邃与沧桑,没一瞬,那人转又低头继续手上的活。
“他是咱家隔壁的赵哑巴,也是个可怜人,你以后就叫赵叔吧”见闺女看向打鞋铺,王毅華对她说道。
“好的,爹爹,一会也给赵叔送一份中秋礼吧”,走过的父女两人,没有见到在他们说话时,低头钉鞋的人手上有了一瞬停顿。
李家草药铺 在这条四乡交界的崇居上镇长街上,这样平常的草药铺和父亲的杂货铺一样多,只因这天时地利的大别山脚下,草木葱茏 遍生奇草异药,品类繁多,不可胜数,百姓皆可得之,每至农闲,山上采药人络绎不绝,草药既多,市井之间 药铺便多了,价格也就自然低廉。
两间不是很大的铺子,人站在外面 就闻到了里面散发着的浓浓药香,门楣上挂着一块匾额,上书 李家草药铺 。走进药铺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药柜,药柜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个个小抽屉,每个抽屉上都贴着药名,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药柜后面是一张长条桌,桌上摆放着戥子、研钵、药罐等工具,还有几本泛黄的医书。药铺的角落里堆满了各种草药,有的是新鲜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有的是晒干的,颜色各异,形态各异。
墙上挂着一些药材的标本,如灵芝、何首乌等,还有一些药具,如药铲、药筛等。一位五十几岁左右的老人正忙碌着,他身材瘦削,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中透露出柔和的慈祥。
他穿着一件蓝色的布衫,腰间系着一条围裙,正在仔细地称量药材,又耐心地教小孙子如何识别药材,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正跟在他身边“这人参可是好东西,能大补元气,益气生津”。
小男孩听着不时地点头。老人又拿起一包当归,继续说道:“当归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是女性的良药”,见有人进来,喊了一声“爷爷,王伯来了”。
小男孩穿着一身蓝色小袍,脸上带着稚气笑容,看着王晴父女两人进门,药铺里弥漫着的药香里,老人和小孙子的身影在药香中显得格外温馨。在这家小药铺,不仅传承着古老的医术,更传递着代代相传的仁心与智慧。
“李大夫,这是小女王晴,几年前你给看过的,现在是大好了,你给再看看,中秋嘛,给你家带点节礼,是从府城来的吃食,你们尝尝看”,说着就把手上拿着的节礼放在地上。
王晴也自然地喊了一声“李爷爷好”。
药柜后面李大成有些稀奇地走了出来,闭目凝神地给王晴的手搭脉,这孩子当年他看过两次,那时脉象沉涩,像被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是先天的童昏呆症病儿(自闭症),现在脉象和缓有力,生机勃勃,身体康健,再看面色,双颊泛着自然的红晕,这已经是好的不能再好的身体了,童昏呆症也能好?这是什么奇迹再现?
李大成望着面前身体康健,面色红润的小孩,心中不禁泛起一阵疑惑与自我质疑。
这与前几年的模样判若两人,李大成心中暗自嘀咕:难道是我之前的诊断有误?还是这孩子的病情出现了某种未知的转机?他凝视着小孩,眼神中既有惊讶,也有对自已医术的深深反思。
李大成无奈双手作揖对王毅華道“恭喜王掌柜,令嫒身体康健”。
“李大夫,借你吉言,这是给你准备的中秋礼,早上我和你说过的,想让你教习一下五禽戏和八段锦,你看看行吗”。
王晴在旁边也连忙说道“李爷爷,你也帮我爹爹搭搭脉吧,看看可有不妥”。
这伶牙俐齿的,李大成相当稀罕,也过来给王毅華搭了脉,一搭上,李大成便皱眉起来,就在前几天他还给王毅華搭过脉,脉象弦紧、洪大、气血淤滞、肝阳偏亢,当时他还提醒了,让他注意身体,见他只是笑而不答,无奈禁声,就隔几天,这身体的脉象怎会呈现出和缓 平稳之态,跳动也略加有规律和均匀起来,怪事,这是吃了什么神药?
见李大夫左手换右手 眉头紧皱地给老爹搭脉,王晴也紧张起来,忙问道“李爷爷,可是阳亢和消渴症,可严重?”
李大成猛地睁开眼看着王晴道“你知道阳亢和消渴症?怎么知道的?”
额,王晴摸了摸鼻子道“在二叔家看了医圣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里面好像有描述,体型偏胖者容易肝阳上亢、血虚肝旺等风险,我还看到了白虎汤和抵挡汤,这是不是这类病症用药啊?”越说声音越小,救命啊,我哪里说的清楚啊~
哈,了不得了,这是摸清楚了他爹的病症 来我这求证?李大成看王晴更是稀奇了。
“丫头,你这是自学成才?还是被醍醐灌顶了?你是给你爹喝这两种汤药了?”不可能,这两种汤药,效果缓慢,绝不可能出现如今的脉象,但这又是吃了什么?
王晴借坡下驴地点头,嗯嗯个不停,“是的,李爷爷,我爹这两天就是喝了这两种汤药”。
“哪家药铺配的药啊,可有药渣,一会我来看看”李大成追问道。
这下王晴是真的卡壳了,辛好上次配的两副汤药,还在药箱那里面,要是这老头实在要看,也能对付一下。
只是这会被问的满脸通红,支支吾吾不知如何作答。
边上的王毅華见闺女被问急了,忙道“李大夫,瞧你,孩子还小,哪里懂那么多,我这会是来给你送节礼来着,你可别吓着我的闺女”。
李大成这才尴尬地抚了胡子说“早前两天我就提醒你了,那会你还不在意,现在你闺女咋折腾你都信了?也不怕吃错药了?晨练的事,只要你愿意,每天早晚都来我这就行了,我现在只好奇你闺女,两副汤药就缓了你的病症,这算是天才呢”。
边上王晴听了急了 摇头摆手道“李爷爷,我不是,我不是,我再也不敢了”天,这如何也不能承认,太吓人了,中医博大精深,我哪里会的了?
嗬,这么不禁逗?一诈就慌?这得好好练练才行啊,啧啧,这父女两人都是奇迹再现呐,气血逆乱上涌两副汤药拉下?,先天痴症病儿 恍若新生,这是什么神仙手段?有高人?李大成抓耳挠腮,却又无可奈何,哈,这小丫头还想跑?哈~
李大成眼睛一亮道“王掌柜,你家小丫头是个有天分的,我也不嫌弃她是个女娃,你就让她每天过来跟着佑安一起学着点吧,这世道,女子行路艰难,步步艰辛,学些手艺傍身,实为明智之举,你不会阻拦吧,我虽医术尚浅,但也可略授一二,小丫头你可愿师从于我?”
王毅華呆住了,这样的好事还能有不愿意的?蕲县虽说医道繁盛,可也都是家学秘传,哪能无故教授给别个医术,还是个女娃,这是天上掉馅饼呢,嘿嘿,忙答应道“可以,可以,只要您老愿意教授于她,往后的三节四礼,我必尽心奉上,只是今日匆忙,还未来得及备上…”。
李大成一挥手道:“寻常百姓家没那么多讲究,就着这杯草茶,小丫头你便磕头吧”,夜长梦多,可不能让这小丫头跑咯,呵呵~
王晴糊着脑袋,稀里糊涂地递茶,磕了三个头,叫了声 师父,收了个药囊,然后又被他爹乐呵呵地提溜着回家,说要补上束脩六礼”。
送了一趟中秋礼,捡了个师父?欧买噶,这太刺激了,我哪里学的会啊,可看她爹这恨不得嚷嚷的兴奋样,王晴就闭嘴了,还能怎么办?这身体才12岁,是得有门手艺才行啊。
(“束脩六礼”出自《礼记·少仪》。其中“脩”指干肉,又叫脯,束脩也称十条干肉。六礼则分别指肉干、芹菜、莲子、红豆、红枣、龙眼,是古代行拜师礼时学生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
(本不想写医术的,但是蕲县呢,哪里能绕开医术,嘿嘿,写作竟是这般奇妙,写到哪里都是自然而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