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与卑弥呼进了城,刘备亲自设宴款待。宴会上,卑弥呼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对中原的文化充满向往。
刘备站起身来,举杯道:“如今诸位远渡而来,我已安排妥当住处,愿你们在此安居乐业。”
卑弥呼起身恭敬回应:“多谢刘皇叔盛情,吾等定当遵守此地规矩。”
数日后,倭寇们逐渐适应了新环境。然而,一些本地居民心中仍存疑虑。
这时,张亮站了出来,向百姓解释这些倭寇前来只为和平共处,互通有无。同时,卑弥呼也下令手下人积极学习中原礼仪和耕种技术。看到他们如此诚恳,百姓们渐渐放下戒心。
而刘备则时常派人给倭寇送去种子和生活用品,在他的引导下,幽州开始出现一种新景象,倭人与汉人相互交流,孩童一起玩耍,大家共同努力建设着这个多元融合的地方。
一日,卑弥呼求见刘备。刘备将其引入书房。
卑弥呼深施一礼后说道:“皇叔,今日卑弥呼前来,是有一事相告。吾族之人,实乃先秦徐福后人。当年徐福东渡,于吾岛繁衍至今。”
刘备听闻,大为惊讶,继而沉思片刻,笑道:“此乃缘分使然。”
此后,刘备更加重视这些来自海外的子民。他命人为徐福立祠纪念,以表同根同源之情。这一举动让卑弥呼及其族人感激涕零。
随着时间推移,幽州在这种多元融合之下日益繁荣。倭人的纺织技术与汉人的造纸术互相传播改进。贸易也越发兴盛起来,不少商人往来于中日之间,将两地特产运往对方之处。
然而,平静之中也起波澜。其他州郡听闻幽州之事,有人担忧倭人势力渐大。但刘备顶住压力,坚信只要秉持包容之心,倭人与汉人定能共创更大的辉煌。
其实刘备和张亮也留了一手将年满十六岁的全部征调入军,将来作为北征匈奴的先锋。一来是消耗倭寇有生力量,二来是为了幽州仁政。
曹操在胶州听到刘备收容倭寇之事,眉头紧皱。他心想,刘备此举看似仁义,实则暗藏野心,莫不是要借倭寇之力扩充自已的实力?于是曹操召集谋士商议对策。
荀彧进言道:“主公,此事不可轻举妄动,刘备素有贤名,若贸然兴兵讨伐,恐失民心。”
曹操手抚胡须,沉吟片刻后道:“那便先派细作前去探查虚实。”
细作潜入幽州后,发现倭寇们大多忙于生计和学习中原技艺,并无异常举动。但曹操并不放心,他修书一封送往荆州孙权处,暗示刘备收容倭寇可能威胁东吴安全。孙权收到信后左右为难,一边不想卷入纷争,一边又担心刘备真的坐大。
刘备这边,察觉到了外界的不安氛围。他决定派遣张亮带着倭人制作的精美织物以及倭国特产前往各州,向表明心意,证明倭人只是来促进交流发展,绝无不良企图。
刘备还上书天子册封张亮为瀛洲刺史,刺史府邢马台,管理瀛洲三岛一切军政事务,张南为出云郡守,平夷侯。吕旷为阿蘇郡守蘇乡候等事宜!
曹操看着刘备上书天子表大怒。荀彧看着曹操,丞相瀛洲三岛远在千里,而隔大海,不如就给他,况且此三岛还能刘备多些时日管理,必然分神还战力。
曹操听了荀彧的分析,脸色稍缓,可心中仍是不甘。“哼,刘备此举虽目前看来无害,但若任其发展,他日必成大患。”
荀彧忙劝道:“丞相,如今北方匈奴虎视眈眈,我们精力应放在应对孙权和荆州益州之上。
刘备收纳倭人,若是倭寇谋反”曹操冷笑一声,“你怎知他刘备没有别的心思?那倭人毕竟非我族类。”
荀彧低头沉思片刻,“丞相可再次修书于刘备,令他每年进贡一定数量的倭人特产,并限制倭人在幽州的人口数量,以此加以控制。”曹操微微点头,觉得此计可行。
刘备接到曹操书信后,明白曹操仍在试探防范自已。
他招来张亮诸葛亮等人商议,诸葛亮出言说道主公无虑,曹操不过是想借助倭寇之事,好让主公安抚好各州百姓罢了,这样一来,曹操可趁机稳固胶州。
刘备听了微微点头,张亮接着说道:主公我们按照之前的规定别说倭寇再想反叛之心,估计那时倭寇反叛的人也没有了。(因为年轻的可能要战死沙场了),就剩下老弱病残的在各州慢慢消化和老去。
刘备听从张亮和诸葛亮之言,回书曹操,表示愿意按其所提条件行事。曹操收到回信后,开始加快稳固胶州之地。
然而,匈奴得知幽州倭人和汉人融合得愈发强大,深感不安。匈奴单于暗中集结兵力,欲趁虚而入。消息传至幽州,刘备紧急召集众人商议对策。张亮建议,可以让倭人中擅长忍术的战士先去打探消息,然后在派人前往柳城汇合。
卑弥呼主动请缨,带领部分精锐倭人士兵加入汉军阵营。倭人们带来独特的战斗技巧,与汉军相互配合演练阵法。
与此同时,孙权观察到刘备应对曹操之事沉稳有度,又看到匈奴来袭时刘备积极备战,意识到刘备收容倭人确实意在发展而非扩张霸权。于是孙权决定派出使者前往幽州,表示愿与刘备合作共同抵御匈奴。
刘备欣然接受,三方势力联合起来。倭人的融入使得联军在战术变化无常。
而匈奴此次出兵也非盲目出兵,匈奴单于帐内站着一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从洛阳逃出的司马懿。
司马懿对着匈奴单于心怀叵测地献计:“汉军联军看似强大,然倭人初来乍到,人心未必齐整。可先佯攻倭人队伍,使其心生怯意,联军自乱阵脚。”单于点头称是。
战斗打响,匈奴兵直扑倭人所在阵地。卑弥呼率领倭人奋勇抵抗,但匈奴攻势凶猛。
就在此时,诸葛亮看出匈奴意图,令张亮率一队汉军侧面迂回包抄匈奴后方。
司马懿没料到这一招,只见汉军如神兵天降。匈奴阵脚大乱,联军士气大振。孙权那边的将士也乘势猛攻。
司马懿见势不妙,赶紧通知匈奴兵撤退。
司马懿沮丧地回到匈奴单于大营。单于怒视着他,呵斥道:“你这计策害得本单于损兵折将!”司马懿忙跪地求饶:“单于息怒,那汉军联军中有能人识破我的计谋,此乃意外。”单于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刘备这边,联军大胜之后举办庆功宴。卑弥呼向刘备敬酒:“多亏皇叔接纳,我们才有机会展现价值。”刘备大笑:“这也是你们自身英勇。”
曹操知晓联军胜利后,心中懊悔不已。荀彧劝慰道:“丞相不必介怀,如今我们还是专注于胶州发展。”曹操点头,但目光中仍透着不甘。
而司马懿不甘心失败,又心生一计。他悄悄联络单于的心腹大将,蛊惑他说:“将军战功赫赫,却屈居单于之下,若能掌控大权,何愁不能称霸草原。”
那大将心动,司马懿暗自窃喜,想着若能挑起匈奴内乱,再引汉军来攻,便可坐收渔翁之利,到时他就能重新谋划天下棋局。
那大将按照司马懿之计,开始在军中暗暗培植自已的势力。他拉拢了一批亲信,准备找时机发动兵变。
然而,他的小动作并未逃过单于的眼睛。单于假意不知,暗中调集忠于自已的部队。
一日,那大将以为时机成熟,起兵叛乱。但单于早有防备,双方展开激战。司马懿本想坐山观虎斗,却没想到单于棋高一着。战斗很快分出胜负,那大将兵败被杀。单于知道这背后是司马懿捣鬼,愤怒之下派人追杀司马懿,而自已也开始重新攻打汉军。
司马懿被追杀,一路往西北而逃,每次都能让司马懿逃之夭夭。
汉军这边,刘备得到匈奴再次进攻的消息后,立刻组织防御。张亮提出可以利用之前倭人参与训练的特殊阵法来对抗匈奴。
卑弥呼表示赞同,并且补充说倭人擅长利用地形作战,可以提前设置陷阱。
战斗开始,匈奴骑兵呼啸而来。汉军与倭人依照计划行事,匈奴冲入陷阱区后损失惨重。
单于大惊,正要调整战略,却发现后方火光冲天,原来是孙权派兵绕道截断了他们的后路。
此时,逃跑中的司马懿遇到了一伙神秘人,这些人身着奇异服饰,自称来自西域楼兰古国。他们看中了司马懿的智谋,想让他为楼兰效力。司马懿权衡利弊后,决定跟随他们离去,以待东山再起。
而战场上的匈奴军队在汉军与孙权军的夹击下节节败退。单于无奈,只好投降求和。
刘备考虑到连年战争百姓受苦,便同意了单于的求和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