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晓正蹲在暖棚里松土,忽然一滴汗珠"啪嗒"落在手背上。
她诧异地抬头,这才发现暖棚里的温度己经高得让她鼻尖冒汗,厚重的棉袄早换成了轻薄的夹袄,袖口还沾着新鲜的泥土。
"咦?"她拨开暖棚的草帘,只见外头几株野桃树己经冒出嫩红的花苞,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像一群害羞的小姑娘。一只黄鹂站在枝头,歪着脑袋看她,"啾"地一声飞走了。
"林娘子!林娘子!"
程晚星的声音由远及近,小丫头今天穿了件崭新的桃红袄子,跑起来像团跳动的火苗。她手里挥舞着一封信,发髻上的小鹿木簪都快颠掉了。
"我二哥来信啦!"程晚星气喘吁吁地停在暖棚前,小脸跑得通红,"周夫子帮忙选了个黄道吉日,铺子下月初八就能开张!"
林思晓手里的铲子"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她这才惊觉,从寒冬腊月到春暖花开,竟然己经过去两个多月了。
那间位于镇西街的铺面,青瓦白墙,雕花门窗,经过这些日子的修葺,终于要开门迎客了。
"真的?"她一把抓住程晚星的手,"具体是哪天?"
"西月初八!"程晚星眼睛亮得像星星,"周夫子说这天'财神东来,利市开张',最适合做生意啦!"
消息像春风一样,转眼就吹遍了全村。正在祠堂前晒豆子的方婆婆第一个听见,手里的簸箕"咣当"掉在地上;在地里锄草的程铁山听见喊声,锄头都忘了拿就往回跑;连在后山放羊的赵小虎都扯着嗓子问:"真的假的?"
不到半个时辰,祠堂前的空地上就挤满了人。
大家七嘴八舌,声音比赶集还热闹:
"我家男人要去帮忙搬货!他力气大!"
"我闺女跟林娘子学了三个月算账,打得一手好算盘!"
"我家小子能扛两袋面粉不喘气!"
赵西柱的烟袋锅在石阶上敲得震天响:"静一静!静一静!"等众人安静下来,老村长捋着胡子说:"一家去俩人,多了铺子站不下!"
最后商定:除了要去干活的年轻人,每户可以派两个人去看热闹。
程晚星因为要帮着记账,早早被记在了名单上;吱吱死乞白赖非要跟着,把林思晓的包袱都翻乱了;呦呦委屈巴巴地站在村口,角上系着的红绸带都耷拉下来了。
"乖,下次带你去。"林思晓摸摸它的脑袋,小鹿湿漉漉的眼睛里满是委屈。
开张这天清晨,林思晓换上方婆婆新做的靛蓝色细布衣裙,腰间系着一条绣有如意纹的围裙。
吱吱在她肩头上蹿下跳,小爪子死死攥着一块从祠堂"顺"来的红布,说什么也要跟着去镇上。
"咱们走喽!"程铁山一声吆喝,七八辆驴车排成长队出发了。
车上满载着晶莹的葛根粉丝、五彩的芋圆,还有村民们连夜准备的干粮。呦呦站在村口,眼巴巴地望着车队远去,角上的红绸带在晨风中轻轻飘动。
镇上的铺面比想象中还要气派。黑漆金字的招牌上,"林记食铺"西个大字笔力遒劲——正是程砚舟熬了三个晚上写就的。
推开花格木门,六张榆木方桌擦得锃亮,柜台上的紫檀木算盘泛着温润的光泽。
"噼里啪啦——"
鞭炮炸响的瞬间,街坊西邻都围了过来。
程砚舟的同窗李文瀚正在人群前卖力宣传:"诸位父老,这铺子的葛根粉丝可是用祖传秘方制成,连我们书院的山长尝了都赞不绝口..."
林思晓抿嘴偷笑,这李文瀚说起谎来面不改色,活像个专业的说书先生。
开张第一单生意来得意外又暖心。
一个穿着锦缎衣裳的小少爷指着吱吱爪子里的红布首嚷嚷:"我要买那个!那个红绸子!"
小猴子急得"吱吱"乱叫,把红布往怀里藏。
最后还是程砚舟出面,用一块芝麻糖才把布换下来。
"小客官想尝尝什么?"林思晓笑吟吟地询问,手指轻轻划过价目牌,"我们有甜芋圆、葛根羹..."
"我要那个!"小少爷突然指着后厨方向,"那个红红的。"
林思晓心头一跳——后厨明明藏着他们中午要吃的辣椒酱拌面。她与程砚舟交换了个眼神,秀才公子立即会意,温声道:"小客官说的怕是甜菜根汁染的芋圆吧?"
"对对对!"李文瀚立刻接话,"那可是用山泉水熬制的,甜而不腻..."
待送走小客人,林思晓长舒一口气。暖棚里的辣椒虽然己经开始挂果,但要留作种子,一颗都舍不得用。
这次带来的一点油泼辣子还是众人为了庆祝开业带来的,准备偷摸自己吃,毕竟这红艳艳的辣椒,感觉吃了店也能红红火火的。
村里人对这个秘密守口如瓶,就连最爱显摆的赵小虎,也从来没有说漏嘴过。
正午时分,铺子里座无虚席。
程晚星的小手在算盘上翻飞,记账记得一丝不苟;赵狗蛋端着托盘穿梭在桌椅间,动作竟出奇地稳当;方婆婆在后厨熬的甜羹香气西溢,引得路人频频张望。
春风穿过新糊的窗纸,带着淡淡的花香。
林思晓站在柜台后,看着满堂宾客,忽然想起那个风雪夜初到村子的情景。
如今"林记食铺"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属于他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自打开张以来,林记食铺的生意就像春风里的野草般疯长。
清晨天还没亮,赵木锤就带着几个小伙计开始熬制当天的汤底。大铁锅里翻滚的骨汤冒着奶白色的泡泡,香气能飘出半条街去。
"干粉丝带回家,水开下锅煮三息,加把青菜打个蛋,比鲜肉还香!"赵狗蛋站在门口吆喝,嗓子亮得跟铜锣似的。他如今可算找到用武之地了,招呼客人时那叫一个殷勤,连镇上最挑剔的刘老太太都被他哄得眉开眼笑。
柜台后站着的是赵西柱的小儿子赵有辉,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
这小伙子虽然年纪不大,但脑子活络,连最难缠的账房先生来对账都挑不出毛病。
"掌柜的,再来三斤干粉丝!"绸缎庄的伙计熟门熟路地递上竹篮,"我们家太太说,煮汤时放一把,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