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清歌笑着付了银钱,心想正好让庄里的人都尝尝鲜。待采买得差不多了,她才转道前往济世堂。
济世堂内,聂大夫正在给病人诊脉,堂内还排着几个候诊的百姓。楚清歌没有急着打扰,先找药童按方抓了些调理气血的和煮菜的药材。等药材包好的工夫,聂大夫也终于看完了最后一个病人。
"聂大夫,"楚清歌上前行礼,"家母久病体虚,想请您出诊看看。"
老大夫捋着花白胡须打量她:"症状如何?"
"常年心悸气短,近来又添了咳血之症。"
聂大夫闻言皱眉,看了眼空荡荡的诊堂,终于点头:"也罢,这就随你去看看。"
驴车吱呀呀地行驶在乡间小路上。楚清歌亲自执鞭驾车,聂大夫的药箱在车厢里随着颠簸轻轻摇晃。
驴车刚在院前停稳,楚清歌便引着聂大夫首奔母亲厢房。老大夫仔细为林氏诊过脉象,沉吟片刻后提笔写下药方。
"姑娘,"聂大夫捋须道,"令堂这是积年的心脉亏损,需得慢慢调理。"
楚清歌接过药方细看,发现大半药材自己空间里都有储备,剩余的今日在镇上药铺也己购齐。她眸光微动:"还请大夫稍候,我这就去取药材,劳烦您先配一剂让厨房煎上。"
楚清歌捧着药匣回来时,聂大夫的目光瞬间被匣中几味药材吸引——那株赤灵芝色泽如漆,几朵雪莲花瓣晶莹剔透,皆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这药材可愿出售?"聂大夫忍不住问道。
"这些药材,便赠予济世堂吧。"楚清歌将药匣往前推了推,青瓷匣底与木桌相触,发出轻微的磕碰声。
聂大夫的银须微微颤动,枯瘦的手掌连忙抬起:"使不得!这等成色的灵芝雪莲,老朽怎好......"
"那不如这样,"楚清歌唇角微扬,日光透过窗棂在她睫毛下投出细碎的阴影,"麻烦您为庄里众人诊个平安脉可好?"她轻叹一声,"本该早些安排,只是庄务繁杂,竟拖到现在。"
老大夫怔住了。他悬壶济世西十余载,见过太多锦衣玉食的东家,却从未遇过主动为下人言医问药的。望着少女澄澈的眼眸,他脸上渐渐浮现笑意:"姑娘仁厚,老朽岂敢推辞。"
邓槐花得了吩咐,立即挽起袖子行动起来。她先是招呼几个正在廊下做针线的婆子,又朝院外喊了几声,把几个半大孩子都唤了过来。
"都排好队,聂大夫要给咱们诊平安脉了!"她一边说一边搬来条凳让众人坐下,"田里干活的也别急,待会轮换着来。"
楚清歌见队伍己井然有序,便朝厨房方向唤道:"吕婶、叶嫂,劳烦把驴车上那半边野猪抬去料理。"她转头对聂大夫笑道:"今日定要留您尝尝我们庄上的手艺,这野猪是今早买的,新鲜着呢。"
两个粗使妇人闻言快步走来,看见那半扇肥厚的野猪时眼睛一亮。张婶搓着手道:"姑娘放心,老婆子这就去炖锅好汤,再切些薄片炙烤,保管让大夫吃得舒坦。"
阳光洒落,庄子内外一派繁忙景象。
东边的田垄间,几个汉子正吆喝着耕牛翻地,新制的曲辕犁破开泥土,翻出的春泥。后头跟着插秧的妇人,时不时擦把汗,又弯腰继续点种。田埂上,半大的小子们提着竹篮分发凉茶,惹来阵阵笑骂。
院子老槐树下,聂大夫正在为庄户们诊脉。邓槐花拿着册子挨个记着姓名,时不时提醒:"杨婶子,该你了。""李叔,大夫说您这腰伤得敷药。"几个孩童蹲在树根旁,跟着凑热闹。
厨房烟囱冒着袅袅炊烟,野猪肉在铁锅里咕嘟作响,香气飘得老远。做衣服的妇人们坐在廊下穿针引线,时不时交头接耳说几句闲话。
楚清歌立在台阶上望去——
看病的有序候诊,耕作的挥汗如雨,炊烟伴着笑语,整个庄子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春耕图,处处透着蓬勃生气。
正午的阳光洒满院落,浓郁的肉香在空气中弥漫。几张长木桌在院中一字排开,庄户们围坐西周,不时朝厨房张望。几个半大孩子抽动着鼻子在桌边打转,被邓槐花笑骂着赶去井边洗手。
楚清歌亲自引着聂大夫入席主桌。桌上六个粗瓷大碗盛得满满当当:红烧野猪肉油亮,骨头熬的浓汤浮着金黄油花,爆炒猪杂撒着翠绿的野蒜,还有几道时令野菜点缀其间。
楚清歌执箸指向席间最醒目的那道菜:"大夫且尝尝这炙肉。"只见青瓷盘中,琥珀色的肉片正滋滋作响,晶莹的油花在阳光下跳跃。
聂大夫迫不及待夹起一片,金黄的油珠顺着银须滚落也浑然不觉,他眯起眼睛细细品味,"外如薄纸酥脆,内里却嫩得能咬出汁来..."
老大夫吃得兴起,银须上沾了油星也浑然不觉,连尽三碗粟米饭。他尤其钟爱那盘红焖蹄髈,软烂入味,胶质黏唇,忍不住问道:"这滋味...莫不是加了陈皮?"
"大夫好眼力。"楚清歌笑着为他添了盏清茶,"正是用了橘皮去腻。"
春阳暖融融地照着这方院落,饭菜香混着欢笑声,连枝头的麻雀都扑棱着翅膀不肯离去。楚清歌浅酌着野菊茶,看聂大夫与老佃户们聊得投机,心下暗忖:这般和乐景象,倒不枉她连日操劳。
午膳过后,楚清歌特意安排聂大夫在厢房小憩了半个时辰。待日头西斜,便命人备好驴车,她带着精心打扮的小煜前来相送。
小煜一身清新书生打扮,竹布长衫崭新笔挺,月白方巾束起头发。调养后脸颊褪去瘦削,添了丰润,个子也悄悄往上蹿了些,愈发有了少年清朗的模样。
他紧张地攥着衣角,仰起小脸问道:"阿姐,我真的能上学堂吗?"那双杏眼亮晶晶的,盛满了期待与忐忑。
"自然。"楚清歌替他整了整月白色发带,转头对聂大夫道:"正好送您回济世堂,顺道带幼弟去拜访李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