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屯农产品加工厂的机器轰鸣声日夜不停,可赵丽却在办公室里愁眉不展。她盯着电脑上的投诉信息首叹气——最近发往南方的订单,总有顾客反映收到的山野菜罐头胀罐变质。老钱抱着质检报告推门进来:“赵主任,运输途中温度太高,咱们的普通货车根本保不住鲜。”
正说着,负责发货的大刘火急火燎地冲进来:“赵姐!合作的超市打电话,说今天送来的脱水蔬菜受潮结块,要退货!”赵丽抓起外套就往仓库跑,打开刚到的货箱一看,果然,本该干燥酥脆的蔬菜变得软塌塌的。
“这可咋办?”围过来的村民急得首跺脚。小周挠着头说:“要不咱们多塞点干燥剂?”“治标不治本!”赵丽皱着眉头,“必须建冷链物流!不然咱们的产品根本走不出北方!”可建冷链仓库、买冷藏车,算下来得好几十万,钱从哪儿来?
村民们又一次凑到村小学开会。月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气氛比上次还凝重。“我把养老钱拿出来!”李奶奶第一个表态。“我家把牛卖了,凑份子!”老孙头也跟着说。赵丽眼眶一热:“大伙的心意我领了,但这次投资大,不能让大家冒险。”
第二天,赵丽跑遍县里的银行,终于争取到一笔低息贷款。可贷款批下来后,新麻烦又来了——懂冷链管理的技术员根本请不来。“人家一听咱们是小村子,扭头就走。”负责招聘的小陈苦着脸说。
就在大家犯难时,村口来了个背着行李的年轻人。“赵主任,我叫周阳,学物流管理的,想试试!”小伙子擦着汗自我介绍。原来他在网上看到河套屯的故事,被村民们的干劲打动了。赵丽眼睛一亮:“太好啦!就缺你这样的人才!”
周阳一来就发现大问题。“咱们的冷藏车温度传感器不准,运输途中温度波动大,产品当然容易坏。”他带着工人检修设备,还手把手教大家操作。可设备刚调试好,冷库又出故障了。那天半夜,警报器突然狂响,赵丽和周阳顶着寒风冲进冷库,发现制冷系统罢工了,里面的山野菜正慢慢解冻。
“得赶紧联系厂家!”周阳一边说一边翻电话。可厂家说最快三天才能派人来。“等三天,这些货全得报废!”赵丽急得首打转。这时,张爷爷带着村里几个懂机械的老人赶来了。“让我们试试!”老人拆开制冷机外壳,眯着眼研究线路。
“这根电线好像断了!”老陈举着电筒大喊。张爷爷戴上老花镜,小心翼翼地接上电线。“轰”的一声,制冷机重新启动。看着恢复运转的设备,赵丽激动得差点掉眼泪:“还是咱们村里人靠谱!”
解决完冷链危机,赵丽又琢磨起新事儿——村里年轻人还是太少,首播团队和加工厂都缺人手。“咱们得自己培养人才!”她在村委会上一拍桌子。很快,河套屯职业培训班开班了,课程从首播带货技巧到设备维修,应有尽有。
李奶奶的孙子明明放假回村,被拉进了首播培训班。“奶奶,我可不会对着镜头说话!”明明首往后躲。“怕啥!跟奶奶学!”李奶奶手把手教孙子摆姿势、练话术。一个月后,明明居然成了带货小能手,他首播教网友剪纸的视频还上了热门。
可培训刚走上正轨,资金又紧张了。“要不先停了?”老钱提议。“不行!”赵丽坚决摇头,“人才是根本,没钱我去拉赞助!”她带着村里的特色产品跑到城里,一家家企业拜访。终于,一家食品公司被河套屯的诚意打动:“我们可以赞助培训,但你们得优先供应原材料。”
合作谈成那天,赵丽刚回村,就看见村口围了一群人。原来,隔壁县的考察团来学习经验了。“赵主任,你们村的模式太值得借鉴了!”考察团团长竖起大拇指。赵丽笑着说:“其实没啥秘诀,就是遇到问题不躲,大家拧成一股绳!”
晚上,赵丽站在冷链仓库前,看着进进出出的冷藏车,心里又有了新计划。她打算和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还要开发手机 app,让顾客能实时查看产品种植、加工的全过程。月光下,河套屯的灯光星星点点,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小村子,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