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文化节的热闹劲儿还没过去,燕燕阁就迎来了新挑战。这天清晨,伙计慌慌张张冲进后院:“赵老板,不好了!码头那边传来消息,运丝线的船在江上遇到风浪,大半货物都打了水漂!”
正在给绣架缠线的赵燕燕手一抖,林昭昭立刻放下剪刀:“没了丝线,接下来的订单可怎么交?”屋内的姑娘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儿,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赵燕燕揉了揉眉心:“先别急,咱们盘一盘库房存货。秋月,你带人去周边布庄问问,看能不能匀些丝线救急。”她转身又对小荷说:“你把以前剩下的边角料都找出来,咱们想想能不能废物利用。”
到了傍晚,众人带着坏消息回来。周边布庄存货有限,边角料颜色杂乱,根本不够用。林昭昭愁得首叹气:“那些精致的绣品,没好丝线根本撑不起来啊!”
赵燕燕盯着墙角的碎布突然眼前一亮:“既然好丝线不够,咱们就反着来!用碎布拼贴出图案,再用丝线勾勒轮廓,做成拼布绣!”说着,她拿起一块红布和蓝布比划,“像这样把不同颜色布料拼出花样,再绣上枝叶,说不定更有特色!”
姑娘们半信半疑地动手尝试。起初,拼布边缘总是毛糙,颜色搭配也不协调。赵燕燕带着大家反复试验,琢磨出用细布条包边固定,根据色卡搭配布料的法子。当第一幅拼布绣《荷塘月色》完成时,荷叶的深浅渐变、荷花的立体花瓣,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消息传开,一位洋行商人特意赶来。他摸着绣品啧啧称奇:“这种中西结合的风格太新颖了!我要订两百幅,送到海外去!”
然而订单刚接下,新问题又来了。隔壁县的绣坊跟风推出低价拼布绣,还到处说燕燕阁“抄袭创意”。分店掌柜火急火燎地跑来:“好多客人都在问,咱们是不是学别人的?”
赵燕燕不怒反笑:“走,去看看他们的绣品。”两人乔装到那家绣坊,发现对方只是简单拼接,针脚粗糙,布料也皱巴巴的。回店路上,赵燕燕突然停下脚步:“昭昭,记得之前客人说想要会发光的绣品吗?咱们把夜明珠磨成粉,掺进染料里,做出夜光绣!”
林昭昭一拍手:“绝了!这样既能和他们区分开,还能开拓新市场!”姑娘们连夜试验,调整夜明珠粉的比例,摸索染色时间。经过七天七夜,第一块在月光下泛着柔和光芒的“星空绣”布料终于诞生。
就在燕燕阁忙着生产夜光绣时,一场疫病席卷小镇。街道冷清,店铺关门,燕燕阁也没了往日的客流。看着库房积压的绣品,小翠急得首掉眼泪:“这下完了,卖不出去可怎么办?”
赵燕燕却带着姑娘们熬起了草药,缝制香囊。“咱们把防疫的草药缝进香囊,免费送给街坊邻居。”她边说边示范,“等大家身体好了,自然会想起咱们的好。”
送香囊时,赵燕燕发现很多人家的孩子因为疫病耽误了学业。她当即决定:“咱们在店里办个免费学堂,白天教孩子们读书写字,晚上教刺绣!”林昭昭主动当起了教书先生,小荷手把手教孩子们绣平安符。
疫病过后,燕燕阁不仅收获了街坊们的感激,还多了许多“小徒弟”。有个孩子抱着自己绣的荷包说:“赵姐姐,我长大了也要开一家像燕燕阁这样的店!”
日子渐渐安稳,却又有流言传来。有人说燕燕阁用了“妖术”让绣品发光,还暗指赵燕燕“勾结洋人”。分店掌柜担心地说:“好些老人都不敢进店了,这可怎么澄清?”
赵燕燕想了想,在店门口支起了大锅,当着众人的面展示夜光绣的制作过程。她举起夜明珠讲解:“这是天然矿石磨的粉,就和咱们平时用的染料一样。”又拉着一位老妇人的手说:“婶子,您摸摸这布料,哪里有什么妖术?”
误会消除那天,恰逢燕燕阁成立五周年。赵燕燕把账本往桌上一放:“姐妹们,这五年咱们风风雨雨都闯过来了。我打算办个刺绣比赛,让天下的绣娘都来展示手艺,再开个刺绣博物馆,把老祖宗的技艺都传下去!”
林昭昭跳起来:“我来负责写告示!”小荷笑着说:“我要准备最漂亮的参赛作品!” 月光下,燕燕阁的姑娘们又开始为新的目标忙碌起来,针针线线里,藏着她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