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比赛的告示刚贴出去没几天,赵燕燕就收到了匿名信。信里字迹潦草,写着“别办比赛,否则让你好看”。林昭昭气得把信拍在桌上:“这肯定是眼红的人搞鬼,咱们偏要办!”
赵燕燕却皱着眉头沉思:“先别声张,最近多留意店里的情况。”果然,第二天一早,负责采购的伙计气喘吁吁跑来:“赵老板,咱们订的绣绷、丝线全被退回来了,说是货源出了问题!”
小荷急得首跺脚:“这不是明摆着捣乱吗?离比赛只剩半个月,上哪找这么多材料?”赵燕燕环视一圈店里的姑娘们,突然笑道:“咱们自己动手做!用竹子削成绣绷,棉线搓成丝线,正好让参赛选手看看咱们的手艺!”
说干就干,燕燕阁后院成了临时作坊。赵燕燕手把手教大家削竹子,打磨光滑;林昭昭带着几个姑娘把棉花纺成线,再用植物染料上色。隔壁的王木匠听说后,主动带着工具来帮忙:“赵老板,我给你们做些结实的绣架!”
材料问题刚解决,又有人在比赛报名处闹事。几个壮汉堵在门口,嚷嚷着:“什么破比赛,就是骗钱的!”赵燕燕不紧不慢地走出来,举起报名表:“各位乡亲,比赛不收报名费,优秀作品还有奖金。要是不信,欢迎进店查看章程。”
围观的百姓你一言我一语,壮汉们见挑不起事,骂骂咧咧地走了。赵燕燕擦了把汗,对姑娘们说:“越到关键时刻,越不能乱了阵脚。”
比赛当天,燕燕阁张灯结彩。各地绣娘带着作品赶来,有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也有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评审时,一幅用头发丝绣的《百鸟朝凤》惊艳全场,针法细腻,羽毛栩栩如生。
正当大家沉浸在赞叹中,突然有人冲进场地,大喊:“不好了!后院着火了!”赵燕燕心头一紧,冲进火场。只见浓烟滚滚,存放参赛作品的屋子火势凶猛。她大喊:“先救人,再抢作品!”
姑娘们提着水桶泼水,街坊邻居也赶来帮忙。好在发现及时,大部分作品被抢了出来,只是那幅《百鸟朝凤》被烧得只剩边角。作者李绣娘当场哭晕过去,赵燕燕紧紧握住她的手:“别怕,咱们一起想办法。”
当晚,燕燕阁灯火通明。赵燕燕把姑娘们聚在一起:“咱们用补绣的法子,把烧坏的部分重新绣好。”大家分工合作,小荷负责设计修补图案,秋月调配相近的丝线,其他人一针一线仔细修补。
三天三夜后,修复后的《百鸟朝凤》焕然一新。缺失的部分被绣上祥云和花草,反而增添了别样韵味。李绣娘摸着作品,泣不成声:“赵老板,您就是我的恩人!”
比赛顺利结束,获奖作品在新落成的刺绣博物馆展出。开馆那天,县里的县令也来捧场:“燕燕阁不仅生意做得好,还传承了刺绣文化,实在难得!”
本以为能松口气,却有外地商人找上门来。对方趾高气扬地说:“赵老板,我出高价买你店里所有的绣品,再给你三倍工钱,跟我去外地开店。”赵燕燕婉拒:“多谢好意,我只想守着燕燕阁,把这门手艺教给更多人。”
商人碰了钉子,竟雇人在城外散播“燕燕阁的绣品中看不中用”的谣言。分店掌柜忧心忡忡:“好些老主顾都来询问,生意明显冷清了。”
赵燕燕却笑着摆开阵势,在店门口支起长桌,放上剪刀、布料和针线:“昭昭,去请街坊们来当裁判。咱们现场展示绣品质量,再教大家辨别好坏。”
林昭昭扯着嗓子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燕燕阁现场教您挑绣品,还能免费学两招!”不一会儿,长桌被围得水泄不通。赵燕燕拿起绣品,细细讲解:“看这针脚要均匀,丝线要紧密,拉扯时……”
一位大娘摸着绣品点头:“听赵老板这么一说,我心里透亮多了!以后买绣品,就认燕燕阁!”谣言不攻自破,店里的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了。
年关将至,燕燕阁热闹非凡。赵燕燕看着忙碌的姑娘们,又想起创业时的艰辛。她把大家召集起来:“明年,咱们开连锁绣坊,让燕燕阁的招牌响遍大江南北!”
“好!”欢呼声中,姑娘们干劲十足。窗外飘起了雪花,燕燕阁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