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横飞,街巷呜咽
深灰色的云压得极低,仿佛随时都会坠下来,将这座名为临江的小城碾碎。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几个匆匆而过的百姓,脸上都带着小心翼翼的神情,仿佛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都会招来无妄之灾。
书源背着装满笔墨纸砚的竹篓,低头走在石板路上。他是个落魄书生,家中清贫,靠着给人写写书信、抄抄文书勉强维持生计。此刻,他心中盘算着今日要去给城西李婶写家书,不知能否多换几个铜板,好买些米面回去。
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街道的死寂。书源下意识地往路边躲去,一队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兵飞驰而过,马蹄扬起的尘土扑了他满脸。他咳嗽着,用衣袖擦拭着脸,抬眼望去,只见官兵们在不远处的一座府邸前停下,为首的将领翻身下马,大步走进府中。
那是知府大人王显的府邸。王显到临江任职不过半年,却早己臭名昭著。他勾结富商,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赋税,百姓们本就艰难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前几日,书源听闻王显又颁布了新的政令,说是要征收“河道修缮税”,可临江的河道明明一首畅通无阻,根本无需修缮。
书源叹了口气,继续向前走去。路过一家米铺时,他听见几个百姓正在议论。“这日子可怎么过啊,米价一天比一天高,还要交那么多税,我们连饭都要吃不上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愁眉苦脸地说道。“可不是嘛,我家那几亩薄田,收成还不够交税的,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另一个中年汉子也满脸无奈。
书源心中一阵酸楚,他停下脚步,说道:“各位乡亲,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得想个法子啊。”众人听了,纷纷摇头。“能有什么办法,那些当官的有权有势,我们这些平头百姓,说句话都没人听。”老汉苦笑着说。“是啊,上次有人去官府说理,结果被打得半死,现在谁还敢去啊。”中年汉子也跟着附和。
书源咬了咬牙,他不甘心就这样看着百姓受苦。回到家中,他坐在破旧的书桌前,提笔写下一篇文章,揭露王显等人的恶行,希望能引起世人的关注。他写得很认真,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百姓的同情和对贪官的愤怒。
第二天,书源将文章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准备拿到集市上去散发。他刚走到集市口,就看见一群官兵正在西处搜查,百姓们吓得纷纷躲避。书源心中一紧,知道事情不妙,转身想要离开,却被几个官兵拦住了去路。
“站住!干什么的?”一个官兵恶狠狠地问道。书源强作镇定,说道:“官爷,我就是个书生,出来走走。”那官兵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突然伸手去搜他的身。很快,那篇文章就被搜了出来。
“好啊,竟敢写文章污蔑官府,跟我们走一趟!”官兵们不由分说,将书源押往官府。在公堂上,王显坐在高高的官椅上,一脸阴沉地看着书源。“大胆刁民,竟敢诋毁本官,你可知罪?”王显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
书源挺首了腰板,毫不畏惧地说道:“草民无罪!大人你滥用职权,欺压百姓,这才是有罪!临江百姓被你害得苦不堪言,草民不过是说出了事实而己。”王显气得脸色铁青,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书生竟敢如此顶撞他。“好,好,你嘴硬,来人,给我打,打到他认罪为止!”
几个衙役一拥而上,将书源按在地上,棍棒如雨点般落在他的身上。书源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相,一定要为百姓讨回公道。
也不知过了多久,书源被打得遍体鳞伤,昏死过去。王显见他没了动静,冷哼一声,说道:“先把他关入大牢,看他还敢不敢再胡说八道。”就这样,书源被扔进了阴暗潮湿的大牢。
在大牢里,书源醒来后,伤口传来钻心的疼痛。但他没有绝望,反而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外界知道自己的遭遇,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站出来反抗王显的暴政。
与此同时,书源被抓的消息很快在城中传开。百姓们虽然害怕,但心中对王显的愤怒也达到了顶点。一些胆大的百姓开始暗中联络,商量着如何营救书源,如何反抗不合理的政令。
在牢狱之中,书源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下,继续构思着揭露王显罪行的文字。他用指甲在墙壁上刻画,将心中的愤怒与对正义的渴望一点点记录下来。牢狱的守卫偶尔瞥见他的举动,只是嗤笑一声,并未放在心上,他们觉得这个书生不过是在做无用功。
而在牢狱之外,百姓们的行动也在悄然展开。几个平日里有些威望的老者聚集在一起,商量着对策。“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书源那孩子受苦,也不能再这样任人欺负下去了。”张老汉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可我们能怎么办?那些官兵手里有刀有枪的。”李大爷担忧地说。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决定先联络更多的百姓,一起去官府请愿,要求释放书源,废除不合理的赋税。消息很快在城中传开,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到请愿的队伍中。
这一天,数百名百姓聚集在官府门前,他们高举着写有“还我书源”“废除苛税”的木牌,大声呼喊着口号。王显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官兵驱散人群。官兵们手持棍棒、刀剑,冲向手无寸铁的百姓。
混乱中,百姓们被打得头破血流,但他们没有退缩。张老汉被官兵打倒在地,他挣扎着爬起来,喊道:“我们不能怕,今天不反抗,以后就更没活路了!”百姓们受到鼓舞,更加坚定地与官兵对峙。
就在局势僵持不下的时候,一封密信被送到了京城一位正首官员的手中。原来,书源的一位同窗好友在京城为官,听闻书源的遭遇后,暗中收集了王显的罪证,连同书源在牢狱里写下的文字,一并呈递给了这位官员。
这位官员看了信和证据后,大为震惊,立即向皇帝上奏。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下令彻查王显一案,并派钦差大臣前往临江。
钦差大臣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终于赶到了临江。此时,百姓们与官兵的冲突还在继续。钦差大臣一声令下,随行的御林军迅速控制住局面,将王显等人逮捕归案。
书源也被从大牢中解救出来。当他被搀扶着走出牢狱时,阳光洒在他苍白的脸上,他看着围在牢狱外的百姓们,眼中闪烁着泪光。百姓们纷纷围上来,关切地询问他的伤势,称赞他的勇气。
在钦差大臣的主持下,王显及其同党被依法严惩,那些不合理的政令也被废除。临江城的百姓们欢呼雀跃,他们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正义。
书源的事迹也在临江城传开,他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但书源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虽然王显倒台了,但还有许多地方的百姓可能还在遭受着不公的待遇。他决定继续用手中的笔,为百姓发声,为正义而战。此后,他游走于各地,记录下百姓的苦难,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成为了百姓们最信赖的人,也让“书源”这个名字,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正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