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印压顶,稚子饥啼
腊月的寒风如刀,刮得临江城百姓的脸生疼。官道两旁的枯草在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也在为这苦难的世道哀鸣。书源裹紧身上打满补丁的粗布棉衣,踩着积雪往城东走去。他怀中揣着给私塾先生誊抄的文稿,希望能换来几文铜板,买些糙米熬粥给久病的母亲喝。
路过城隍庙时,书源看见一群百姓围在告示栏前,议论纷纷。他凑近一看,只见新贴的告示上鲜红的朱印格外刺眼。原来是知府衙门又颁布了新的政令——“岁贡税”,要求每家每户必须缴纳双倍的赋税,美其名曰“为朝廷筹备新年庆典”。
“这还让人怎么活啊!”人群中响起一阵悲叹。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抹着眼泪说道:“家里的存粮早就吃完了,上个月的赋税还是借的,现在又要交双倍......”旁边的老汉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说:“王知府来了之后,各种赋税就没断过,这分明是要把我们往绝路上逼啊!”
书源看着告示上狰狞的朱印,心中涌起一股怒火。这些年来,王知府勾结当地豪绅,巧立名目征收赋税,百姓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春耕时要交“青苗保护税”,秋收时要交“仓储保管税”,就连下河捕鱼都要交“水域使用税”。而这些所谓的税款,大多都进了贪官污吏的腰包。
回到家中,书源发现母亲的病情又加重了。老人躺在床上,咳嗽声一阵接着一阵,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书源握着母亲枯瘦的手,心如刀绞。他知道,母亲这是积劳成疾,再这样下去,恐怕......
“儿啊,别为娘操心了。”母亲微弱的声音打断了书源的思绪,“你自己都吃不上饭,还总想着给娘抓药......”
“娘,您别说了。”书源强忍着泪水,“我一定会想办法的。”
当晚,书源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看着空空如也的米缸,心中暗暗做了一个决定。他铺开宣纸,提笔写下一篇文章,详细列举了王知府等人的种种恶行,揭露了他们鱼肉百姓的丑恶嘴脸。他要用文字为百姓发声,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文章写好后,书源小心翼翼地将它藏在棉衣里。他打算明天一早,把文章送到城外的驿站,托过往的客商带到京城,呈递给朝廷。
然而,书源还没来得及出发,灾祸就降临了。第二天清晨,一阵急促的砸门声惊醒了母子俩。书源打开门,只见一群衙役凶神恶煞地闯了进来。
“你就是书源?”为首的衙役瞪着眼睛问道。
“是,小人就是书源。不知官爷有何贵干?”书源强作镇定地回答。
“哼!有人告发你私写反诗,污蔑朝廷命官。跟我们走一趟吧!”衙役不由分说,一把抓住书源的衣领。
“官爷,这其中一定有误会!”书源挣扎着喊道,“我只是个穷书生,怎么会写反诗呢?”
“少废话!到了衙门,你自然就明白了。”衙役用力推搡着书源,将他押出了家门。
母亲跌跌撞撞地追了出来,哭喊着:“官爷,求求你们放过我儿子吧!他是冤枉的啊!”但衙役们根本不理会,粗暴地将老人推倒在地。
书源被押到知府衙门,只见王知府端坐在大堂之上,一脸阴沉。“书源,你可知罪?”王知府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
“草民不知犯了何罪,请大人明示。”书源跪在地上,昂首说道。
“大胆狂徒!竟敢写文章诋毁本官,煽动百姓闹事,还敢说不知罪?”王知府说着,让人将书源写的文章扔在他面前,“这篇文章,可是你写的?”
书源一看,心中顿时明白,一定是有人告密。他定了定神,说道:“文章确实是草民所写,但草民所说句句属实。大人您看看这临江城的百姓,被各种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卖儿鬻女者有之,饿死街头者有之。草民只是不忍心看着百姓受苦,才写下这些文字,希望能引起朝廷的重视。”
“一派胡言!”王知府气得脸色铁青,“你这是公然违抗朝廷政令,扰乱民心。来人,给我重打五十大板,看他还敢不敢狡辩!”
衙役们一拥而上,将书源按在地上,棍棒如雨点般落下。书源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五十大板打完,书源己经奄奄一息。王知府见他还没断气,冷哼一声,说道:“先把他关进大牢,等他招出同党,再行处置。”
书源被扔进了阴暗潮湿的大牢。他躺在冰冷的地上,伤口传来钻心的疼痛,嘴里不停地咳着血。但他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揭露贪官的决心。
在大牢里,书源结识了几个同样被冤枉的百姓。他们都是因为对苛政不满,说了几句怨言,就被抓了进来。大家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各自的悲惨遭遇,不禁悲从中来,痛哭失声。
“难道我们就只能这样任人宰割吗?”一个年轻的汉子愤怒地说道,“我爹就是因为交不起赋税,被衙役活活打死的。我咽不下这口气!”
“可是我们能怎么办呢?”另一个老者无奈地摇着头,“那些当官的有权有势,我们手无寸铁,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书源挣扎着坐起来,说道:“我们不能就这样等死。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想出办法。我在牢里想了很久,我们可以......”
书源将自己的计划说了出来。原来,他打算让大家把各自知道的贪官罪行写下来,然后想办法送到京城。他相信,只要朝廷知道了真相,一定会为百姓做主。
大家听了书源的计划,都觉得可行。于是,他们开始西处寻找纸笔。幸好,有一个狱卒同情他们的遭遇,偷偷给他们送来了一些破布和木炭。
在昏暗的牢狱中,书源和其他百姓用木炭在破布上写下了一封封控诉信。他们详细记录了王知府等人的恶行,字字血,声声泪,诉说着临江城百姓的苦难。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将信送出去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个狱卒发现了他们的计划,向王知府告了密。王知府勃然大怒,下令将书源等人严刑拷打。
酷刑之下,有的人坚持不住,被迫招供。但书源始终咬紧牙关,不肯透露半点消息。他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好几次都昏死过去,但每次醒来,眼神依然坚定。
就在书源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转机出现了。朝廷派来了钦差大臣,到临江城巡查民情。原来,京城有人收到了书源之前送出的文章,将此事上奏给了皇帝。皇帝大怒,立即派钦差大臣前来彻查。
钦差大臣一到临江,就听说了书源等人的遭遇。他亲自到狱中探望书源,并将他接到驿馆养伤。书源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详细地告诉了钦差大臣。
在钦差大臣的主持下,王知府等人的罪行被一一揭露。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书源和其他被冤枉的百姓,也被无罪释放。
当书源走出牢狱的那一刻,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温暖而明亮。他看着街道两旁欢呼的百姓,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这一刻,他等得太久了。
回到家中,书源发现母亲的病情己经有所好转。老人紧紧地抱着他,泣不成声:“儿啊,你终于平安回来了。”
经历了这场劫难,书源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他决定继续用手中的笔,为百姓发声,为正义而战。他开办了一所义学,免费教贫苦人家的孩子读书识字,告诉他们要明事理,辨是非,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每当夜幕降临,书源的书房里总是亮着一盏明灯。他伏案疾书,写下一篇篇文章,揭露世间的不公,歌颂人间的正义。而在他的文章中,那鲜红的朱印不再是压迫百姓的象征,而是警醒世人的印记,时刻提醒着人们:权力,应该为百姓谋福祉,而不是成为伤害百姓的利刃。
多年后,临江城的百姓依然记得那个不畏强权的书生。他们将书源的故事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坚守希望。而书源书房里的那盏明灯,也仿佛永远不会熄灭,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诉说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永恒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