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筑起的围城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青石板路上便响起了细碎的脚步声。书源紧握着手中的诉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这份诉状,他己反复修改了无数遍,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公正的渴望。
书源生长在清河镇,这里曾是一个宁静祥和的小镇,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安稳。然而,一切的转变都源于新任镇长周明远的到来。周明远带着他的亲信们,以各种名义巧立名目,疯狂敛财。原本清澈的河流因他们强行开办的工厂而变得污浊不堪,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大片良田被圈占,说是要建设什么商业项目,可百姓们连基本的补偿款都没拿到多少。
书源的父亲就是这场灾难的受害者之一。老人家辛苦耕种了一辈子的土地,在一夜之间被推土机夷为平地。父亲去找周明远理论,却被周明远的手下打得遍体鳞伤,回家后不久便含恨离世。从那一刻起,书源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父亲讨回公道,为清河镇的百姓们争回一个说法。
他来到镇政府,却被门卫拦在门外。“周镇长岂是你想见就能见的?”门卫一脸傲慢地说道。书源拿出诉状,好言相劝:“我只是想递交一份诉状,反映一些问题,还请行个方便。”门卫却一把将诉状扔在地上,“什么破东西,赶紧拿走,别在这儿碍事!”
书源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弯腰捡起诉状,转身离开。他知道,这条路必定充满荆棘,但他绝不退缩。回到家中,书源开始西处走访,收集证据。他挨家挨户地询问那些同样受到侵害的百姓,将他们的遭遇一一记录下来。每听到一个故事,他的心就像被针扎一样疼痛。
镇上的老王家,原本靠着几亩果园维持生计。周明远的人来了之后,说果园要被征收,只给了寥寥几百块钱的补偿。老王不肯,他们就趁着夜色,将果园里的果树全部砍倒。老王看着满地的果树残枝,老泪纵横,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还有李家,因为拒绝在那份不合理的土地转让协议上签字,家里的房子被莫名其妙地贴上了违章建筑的标签,面临被强拆的命运。
书源将这些情况整理成详细的材料,再次来到了县政府。这一次,他顺利地进入了办公大楼。在信访局,他将诉状和证据恭敬地递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漫不经心地看了几眼,便说道:“行了,我们知道了,你先回去吧,有消息会通知你的。”书源满心期待地离开了,可日子一天天过去,却始终没有任何消息。
他不甘心,又多次前往县政府询问进展,得到的答复总是“正在处理”“再等等”。书源渐渐明白,周明远在县里也有靠山,他们相互勾结,根本没打算真正解决问题。但书源没有放弃,他决定将希望寄托在更高级别的政府部门。
书源踏上了前往省城的火车。火车上,他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心中五味杂陈。他不知道这一趟省城之行能否有结果,但他别无选择。到了省城后,他西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相关部门。然而,当他递交材料时,却被告知程序不对,需要补充各种证明文件。
书源无奈之下,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清河镇,按照要求准备材料。他在各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盖章、签字,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刁难。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态度恶劣,故意拖延时间,甚至对他冷嘲热讽:“就你还想告周镇长,真是自不量力!”
尽管如此,书源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终于,所有的材料都准备齐全了。他再次前往省城,这一次,他的诉状和证据被正式受理。书源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他日夜盼望着能有一个公正的裁决。
然而,周明远等人很快就得知了书源告状的事情。他们开始对书源进行疯狂的报复。先是有人在半夜砸烂了书源家的窗户,紧接着,书源在镇上找工作时,无论走到哪里,都被告知“不招人”。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但他依然没有屈服。
在等待裁决的日子里,书源继续收集着周明远等人的违法证据。他发现,周明远不仅在土地和环境问题上违法乱纪,还在镇里的工程项目中大肆贪污受贿。这些证据,他都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等待着能发挥作用的那一天。
终于,裁决的日子到了。书源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裁决大厅。当他看到周明远和他的亲信们坐在对面,脸上带着轻蔑的笑容时,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裁决过程中,周明远等人百般抵赖,他们的律师也巧舌如簧,试图歪曲事实。
书源紧紧握着手中的证据,据理力争。他将自己所收集到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他讲述着清河镇百姓们的苦难,讲述着父亲的离世,声音中充满了悲愤与坚定。
经过漫长的辩论和审议,最终的裁决结果终于出来了。周明远等人的违法行径被证实,他们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清河镇的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欢呼雀跃,纷纷来到书源家中,向他表示感谢。
书源站在自家院子里,看着乡亲们一张张充满喜悦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场斗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文书筑起的围城中,或许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只要还有不公,他就会继续为了正义而战,用手中的文书,为百姓们开辟出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而清河镇,也将在这场风波过后,重新迎来宁静与祥和,百姓们终于可以不再生活在恐惧和压迫之中,开始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