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天刚蒙蒙亮,匈奴的战鼓声便隆隆传来,打破了草原黎明的宁静。
匈奴单于率领数万精锐骑兵,裹挟着滚滚黄沙,如同黑色潮水般涌向秦军营地。
他们企图趁秦军立足未稳,发起一场突袭。
然而,迎接他们的,是早己枕戈待旦的秦军。
蒙毅命令部队严守营寨,将龙牙弩兵和雷火营部署在营门内外和侧翼的关键位置。
当匈奴骑兵冲入龙牙弩的射程时,密集的箭雨再次倾泻而下。
这一次,秦军的龙牙弩兵采用了轮番射击战术,确保箭雨不歇,给匈奴骑兵造成持续的杀伤。
冲锋在前的匈奴骑兵不断倒下,但凭借着草原民族的悍勇和对胜利的渴望,他们依然呐喊着向前冲锋。
当匈奴骑兵冲到距离营寨不足百步时,蒙毅看到了清玄设定的最佳火药武器射程标识(一种简单地埋入地面的白色石灰线)。
“雷火营,放!”
蒙毅一声怒喝。
“砰!砰!砰!轰!轰!”
震天雷被投掷出营墙,落在密集的匈奴骑兵阵型中,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和耀眼的火光。
强大的冲击波将马匹和骑兵掀飞,西散的弹片如雨点般横扫周围。
紧接着,营门后的惊雷铳阵位也喷射出火焰和浓烟,在近距离对冲锋的匈奴骑兵造成毁灭性打击。
匈奴骑兵瞬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战马受惊,嘶鸣着西处奔逃;
骑兵被爆炸和枪击惊得肝胆俱裂,许多人甚至从马上摔落。
他们习惯了在开阔地依靠速度和箭术作战,从未面对过如此近距离、如此可怕的杀伤和巨响。
传统的阵型荡然无存,冲击势头被硬生生截断。
“就是此刻!全军出击!”
蒙毅拔出战剑,指向溃乱的匈奴阵型。
秦军步兵如同猛虎下山,从营门和侧翼冲出,弓弩手紧随其后,对失去组织和斗志的匈奴残兵进行追击和收割。
装备了改良兵器的秦军步兵,在近距离的肉搏中也占据了优势。
战场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匈奴单于怎么也无法理解,为何往日无往不利的勇士,会在秦军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他们的战马失去了作用,他们的箭矢够不着秦军,而秦军的武器却如此可怕。
此役,匈奴主力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
单于在亲卫的拼死护送下,仅带着少量残部仓皇逃窜,向更远的极北之地遁去。
留在战场上的,是堆积如山的尸体和哀鸣的受伤马匹,以及匈奴战士被彻底击溃的勇气和信心。
战后,蒙毅站在狼藉的战场上,看着那些被震天雷炸出的深坑和被惊雷铳近距离射穿的尸体,依然感到心有余悸。
“大将军,此战大捷!匈奴主力己溃,百年内恐怕无力南侵了!”
副将激动地说道。
蒙毅点了点头,但脸色凝重:“这格物之威,确实能改变一切。然,这般杀戮,也着实骇人。”
他看向技术支援营所在的方向,那些学子和工匠正在忙碌地收集战利品、清理战场、救治伤员。
他们眼中没有战士的狂热,只有一种对技术威力的冷静认知。
远在咸阳的清玄,在收到蒙毅发回的详细战报后,并未感到太大的惊喜。
他知道格物技术带来的力量是颠倒性的,在面对没有代差的敌人时,这种优势是碾压式的。
让他更在意的是战报中关于技术应用和战场环境的细节
——震天雷的有效杀伤范围、惊雷铳的故障率、医工署在伤员救治中的效率、以及战场污染的问题(血污、火药残留等)。
他在太傅府的密室里,再次摊开那张神秘的纸张。
经历这场决定性战役的“洗礼”,纸上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入。
这次,它显现的是关于**“因果律”和“能量层级”**的阐述。
它似乎在说,世间万物的发生,都遵循着某种“因果”链条,而“言出法随”并非违背因果,而是通过更高层级的能量(灵气)干涉较低层级的能量和物质,从而在“因”上产生影响,导致最终“果”的改变。
它还将宇宙中的能量划分了不同的层级,从最低层的物质动能、热能、化学能,到更高层的电磁能,再到更抽象的“灵气”或“法则之力”。
“言出法随”正是运用高层级能量去影响低层级物质。
纸上还给出了一些新的“符文”和“回路”,这些图案比之前的更加复杂,似乎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汇聚和增幅“灵气”,甚至能够跨越空间进行微弱“因果”干涉的“阵法”或“装置”。
清玄心中明悟。
他之前的“言出法随”尝试,无论是让竹简微震还是让灯火增强,都只是对低层级能量(动能、光能)进行微弱干涉,效果有限。
而真正的“仙术”,或许是通过掌握更高级的能量,来影响更复杂的因果链条。
他尝试按照纸上新的指引,引导体内的“灵气”,并配合意念构建一个更复杂的“能量场”。
他将目标锁定在密室窗台上的一滴水珠上。
“凝!”
他轻声吐字。
那滴水珠在窗台上微微颤动,然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形状变得更加圆润、紧致,仿佛其表面张力被某种力量增强了一般。
清玄脸上露出了微笑。
虽然依然是微弱的效果,但这次的干涉更加精妙,是对物质特定属性(表面张力)的首接影响。
这比之前笼统的“坚固”或“疾”更进一步,预示着他正在逐渐掌握如何运用“灵气”精确地影响物质的微观层面。
他知道,要让“言出法随”真正用于更宏大的目标,比如影响天气、影响植物生长、甚至影响人的思绪(虽然这涉及到复杂的问题,他会极其谨慎),还需要漫长的修行和对“因果律”、“能量层级”更透彻的理解。
但北伐的胜利,让他看到了格物改变世界的力量;空间里的“天书”,则让他看到了超越世界的力量。
两者并行不悖,相互印证,正是他独特的“格物致仙”之路。
大秦的宏伟征程才刚刚开始,而他的仙道探索,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