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的旨意一下,整个大秦帝国的官僚机器便高效地运转起来。
上林苑,这座庞大的皇家园林,不仅是帝王游猎休憩之所,也承担着一部分皇家农苑、物种培育的功能。
很快,在靠近渭水的一片肥沃土地上,整整一百亩地被圈了出来,专门用于试种“仙粮”。
负责此事的官员包括少府(掌管皇家府库和部分手工业)、将作少府(掌管宫殿、陵墓等工程营造)、以及治粟内史(相当于农业部长),规格不可谓不高。
清玄作为唯一的“技术指导”,自然也被“请”进了上林苑。
与其说是请,不如说是安排。他被安置在靠近试验田的一处独立小院里,环境清幽,布置也算雅致(比他的破庙强一百倍),一日三餐都有专人伺候,待遇比之前好了不知多少倍。
但同时,院子内外都有禁军卫士“保护”,名为护卫,实为看守,没有扶苏或李斯的手令,他根本无法离开上林苑半步。
对于这种“金丝雀”般的待遇,清玄倒是适应良好。
有吃有喝有住,还有免费的劳动力(那些负责翻地、耕种的农官和苑囿役徒),正好可以安心搞他的“种田大业”。
至于自由……在保住小命面前,暂时可以忽略不计。
试种开始前,清玄被几位负责此事的朝廷大员——主要是治粟内史和他手下的几位农官——围着请教了半天。
这些都是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问的问题也十分专业,从土壤要求、播种时节、施肥方法(虽然他们称之为“培土”或“增益地力之法”)到病虫害防治,事无巨细。
清玄自然不能首接说“需要N、P、K复合肥,注意防治晚疫病和红薯黑斑病”,他只能继续他那套“道家理论”结合“现代常识”的忽悠大法。
“启禀诸位大人,”
清玄一副悲天悯人的仙师派头。
“此仙粮虽是天赐,却也需顺应阴阳五行,方能茂盛。”
“敢问仙师,何为顺应阴阳五行?”
一位胡子花白的老农官恭敬地问道。
清玄开始了他的表演:“譬如这‘玉薯’(土豆),其性属土,藏于地下,喜阴凉而畏曝晒。故栽种之时,需深耕垄作,使其根茎深扎,聚拢坤土之气。其块茎上有‘芽眼’,乃生发之机,切割之后,需以草木之灰(草木灰含钾,有助生根发芽,还能消毒)涂抹其伤口,此为‘封印元气,待时而发’。”
他又指向红薯藤:“而这‘金薯’(红薯),其藤蔓蔓延,叶向骄阳,其性属木火,喜阳暖而畏霜冻。故栽种之时,宜浅插向阳,使其藤叶能充分沐浴离火之精。
其藤节之处,皆可生根,截取尺长,斜插入土,此为‘引木气入土,借火德生发’。”
至于施肥,他更是说得玄之又玄:“凡人畜粪尿、枯草败叶,皆蕴含生机轮回之理。将其混合堆积,覆土掩盖,待其‘腐化归元,阴阳调和’之后(指堆肥发酵过程),所得之‘息壤’(腐熟的有机肥),蕴含无上地力。将其施于田亩,便可滋养仙根,使其茁壮成长。”
他甚至还提出,可以将菽(大豆)与仙粮轮作,美其名曰“轮转五行,地气互补”,实际上是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改良土壤。
农官们听得是云里雾里,但又觉得好像有点道理。
特别是清玄提到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比如土豆切块催芽、草木灰处理伤口、红薯扦插、堆肥发酵等,虽然被包装得很玄乎,但似乎都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加上有皇帝的命令和丞相、公子的监督,他们决定严格按照“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
于是,在上林苑的这百亩试验田里,出现了一派热火朝天又略带诡异的景象:
一群农官和役徒,在“仙师”清玄的“远程指导”(他一般都待在田埂上动口不动手,保持仙师风范)下,小心翼翼地切割土豆块,用草木灰涂抹,然后按照固定的株距、行距埋入深耕的垄中;或者截取红薯藤,按照特定的角度斜插入松软的土壤里。
在田地旁,还专门挖了几个大坑,役徒们正按照清玄的“指示”,将收集来的杂草、落叶和从苑囿马厩、甚至宫中(经过特殊处理)运来的人畜粪便混合在一起,浇水覆土,进行“腐化归元”的堆肥操作。
那味道……连偶尔过来视察的扶苏和赵文都得掩鼻皱眉,只有清玄一副“此乃无上地力之源,尔等凡夫俗子不懂”的高深表情。
清玄还“建议”要勤除杂草(“以免凡草争夺仙粮灵气”),适时浇水(“灵泉灌溉,滋养仙根”),甚至在田埂西周挖了浅沟(“布设隔绝凡俗秽气之阵”),实际上是为了排水和阻隔部分害虫。
整个过程,清玄都紧紧盯着。
他知道,这次试种绝对不容有失。
这不仅关系到他的小命,也关系到未来土豆红薯能否真正在大秦推广。
好在秦朝的执行力是真的强,一旦命令下达,人力物力都不缺,农官们虽然半信半疑,但操作上都一丝不苟。
赵文几乎每天都会来试验田查看,详细记录着每一个步骤和作物的细微变化。
他时而看着那些按照奇怪方法种下的作物沉思,时而看着清玄在那边指挥若定(胡说八道)的样子,眼神复杂。他对这位“仙师”的观感,己经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虽然很多说法匪夷所思,但这人……好像真的懂点东西?”的困惑。
扶苏也时常过来,主要是关心进度,并询问清玄是否还有其他需求。清玄则趁机又提出了一些“小要求”,比如想要一些竹子和桑皮(为造纸做准备),需要一些硝石、硫磺(继续为他的“炼丹大业”囤货),还希望能看一些宫中收藏的关于农事、地理、工匠技术的书籍(美其名曰“触类旁通,印证道法”)。
扶苏虽然觉得他要的东西越来越奇怪,但考虑到仙粮的重要性,以及想进一步了解这位神秘道长的想法,大多都应允了,让赵文去安排。
就这样,清玄在上林苑里,一边指导着一场规模宏大的“科学种田”实验,一边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自由,开始为自己未来的“大秦科技(忽悠)之路”做着准备。
时间一天天过去,试验田里的土豆和红薯,在充足的水肥(有机肥也是肥啊)和精心照料下,开始破土而出,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那绿油油的景象,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暗暗松了口气,也让远在咸阳宫中的那位帝王,投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
清玄站在田埂上,看着那些茁壮成长的秧苗,第一次在这个陌生的时代,感受到了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
当然,伴随着希望的,还有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他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