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苏新政的三大支柱——大力发展格物工业、普及新式教育、以及完善财政金融体系——中,宝钞的推广无疑是最具挑战性也最具颠覆性的一环。
它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货币形式,更是对传统以物易物、以铜钱或黄金白银为主要媒介的交易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宝钞提举司的总管,是一位精明干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很强的年轻官员,名叫张衡(化名,借用古人名而非历史人物)。
他在清玄和李斯的指导下,迅速建立了一套初步的宝钞管理体系。
“总管大人,下官在曲县推广宝钞时,遇到不少阻力。当地的米商说,他们的粮食只收铜钱,不收宝钞。”
一位下属向张衡汇报。
张衡皱眉:“为何?兑换点可正常运行?”
“兑换点是正常的,但他们嫌兑换麻烦,而且还是信不过这纸钱。说万一印得多了,就不值钱了。”
张衡沉思片刻。
他知道,信誉是宝钞的生命线。
一旦百姓对宝钞的价值产生怀疑,整个体系就会崩塌。
“去,告诉那些米商。”
张衡对下属说。
“朝廷决定,自下月起,官府在曲县的粮仓,只接受以宝钞购粮。若是他们收到的宝钞无法兑换,可以随时来找官府。此外,所有向官府缴纳的赋税,亦可使用宝钞。”
这是扶苏和清玄商议后定下的策略:通过政府的强制力和公信力,为宝钞提供最初的信用背书。
当官府只收宝钞、只用宝钞支付时,无论是商家还是百姓,为了与官府打交道,都不得不开始接受和使用它。
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结合宝钞提举司在各地的宣传和兑换点的保障,效果是显著的。
虽然仍然存在一些抵触和不信任,但在关中地区,宝钞的流通范围正在迅速扩大。
它轻便、易于携带、面值多样,对于大额交易尤其便利,这让许多大商贾开始尝到甜头。
宝钞的另一个巨大作用,是为扶苏的大规模基建和工业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修建大型铁场、水泥厂、扩建驰道、兴建学府……这些项目需要海量的资金。
在过去,这只能通过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来完成,极易引发民怨。
现在,朝廷可以通过发行宝钞,将潜在的财富转化为流动资金,而无需立刻从百姓腰包里掏走等量的实物。
当然,清玄深知纸币超发的危险性。
他严格控制着宝钞的发行量,并向扶苏和李斯解释了“准备金”的概念——即朝廷必须保有足够的黄金、白银或重要的实物储备(如粮食、布匹),来支撑宝钞的价值。
宝钞提举司的库房里,除了印刷精美的宝钞,还堆满了从各地集中来的铜钱、贵金属,甚至重要的战略物资。
兴业钱舍作为宝钞体系的延伸,也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
它不仅负责宝钞的存兑,还开始进行一些“贷款”业务。
比如,一些想要扩大工坊规模、引进新技术的手工业者或小商人,可以凭着自己的信用和担保,向钱舍申请宝钞贷款。
这是大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有组织的金融借贷活动(非民间高利贷),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简首比仙法还神奇!”
一个成功获得贷款的木匠惊叹道。
“只凭一张纸,我就能买来更多木料,雇佣更多帮手,扩大我的生意!”
当然,贷款业务也伴随着风险。
并非所有贷款都能按时收回,钱舍也面临坏账的可能。
张衡和他的团队正在摸索建立一套初步的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体系,这同样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在太傅府,清玄也在思考宝钞体系与整个大秦经济,乃至未来对外扩张的关系。
宝钞不仅仅是货币,它是一种经济控制和资源调配的工具。
通过控制宝钞的发行和流向,朝廷可以更有效地引导资本流向,扶持重点产业,调控市场供需。
他将一张白纸放入空间,这次纸上显现的内容,一部分是对更复杂的“复利”和“杠杆”原理的阐述(用古人能理解的方式),另一部分则是一些关于“信息传递”和“能量传输”的图示和文字。
“信息传递”的部分,似乎在提示,宝钞作为一种信用媒介,其流通速度和范围,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息息相关。
如果人们能更快地获取关于宝钞信誉、市场行情的信息,宝钞体系将更加稳定高效。
这让清玄联想到雕版印刷术的进一步普及、甚至未来可能出现的“电报”雏形(虽然现在看来是天方夜谭)。
而“能量传输”的部分,则似乎与他之前对“灵气”、“场”、“频率”的理解有关。
它暗示,经济的流转,资本的流动,本质上也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和分配。
而“言出法随”的力量,是否也能以某种方式,影响这种能量的流动?
清玄尝试将这些新获得的知识与宝钞体系联系起来。
他意识到,宝钞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背后的实物储备,更在于人们对其信誉的“信念”——一种心理上的、看不见的“场”。
如果他能以“言出法随”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人们对宝钞的“信念”,或者更玄妙地影响经济“能量”的流转,是否能让宝钞体系更加稳固?
这个想法过于离奇和超前,他暂时不敢深入尝试。
目前的“言出法随”能力太过微弱,只能对单一、简单的物理对象产生微弱影响,远未达到干涉复杂社会系统和人类信念的程度。
但他知道,这是空间在为他指引未来的方向——“仙人”的力量,或许最终能与人间世界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掌控”。
眼下更紧迫的是,如何在现实层面解决宝钞推广中的各种问题,让这份经济新血液真正流淌起来,滋养大秦格物兴邦的宏伟躯体。
他必须与扶苏、李斯、张衡等人紧密合作,利用现有的格物技术和制度设计,一点一滴地克服困难,建立起一个稳固、高效、能为帝国未来扩张提供强大支撑的金融体系。
大秦的变革正在加速,挑战与机遇并存。
清玄深知,他不仅是格物体系的设计者,也是扶苏政权最重要的支柱和未来的引路人。
他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突破,无论是凡间的格物,还是神秘的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