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朝野内外对修建骊山陵寝多有非议,认为其耗费巨大、不合时宜,但在始皇帝的坚决意志和李斯的强力推动下,这项倾注了帝王最后心愿的超级工程,还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技术要求,正式启动了。
与以往纯粹依靠人力堆砌不同,这一次的骊山工程,被打上了深深的“格物”烙印,成为了“格物司”最新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场和……
最大的吞金兽。
按照清玄“巧妙设计”并得到始皇帝认可的方案,陵寝的核心地宫将大量采用水泥混凝土进行浇筑,并辅以改良钢铁作为加固筋骨(钢筋混凝土)。
这无疑能大大提高地宫的坚固性和防水性,实现“万年不朽”的目标。
但这也意味着,对水泥和钢铁的需求量将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格物司”的水泥作坊和炼铁作坊几乎是火力全开,日夜不停地生产。
新建的水力磨坊和改良的高炉冒着滚滚浓烟,将大量的石灰石、粘土、铁矿石和煤炭吞噬进去,转化为支撑这座地下玄宫的“钢筋铁骨”。
为了运输这些沉重的建筑材料和支撑工程所需的其他物资(如巨型木材、石料、水银、铜器等),将作少府开始大规模修筑和拓宽通往骊山的道路。
他们借鉴了北方干线驰道试验段的成功经验,部分关键路段甚至也尝试使用了水泥稳定三合土进行铺设。
省力器械如独轮车、杠杆起重装置、甚至公输墨新近研制出的简易齿轮绞车,也被大量投入使用,以提高运输和吊装效率。
在地宫内部的设计上,更是充满了“格物奇术”的色彩。
模拟星象的穹顶:工匠们正在尝试用打磨过的玻璃片(或水晶)镶嵌夜光材料(芸娘团队正在研究各种磷光矿石粉末),并设计精巧的机械联动装置(由公输墨负责),试图模拟出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
虽然技术难度极高,未必能完美实现,但其精巧复杂程度己经令人咋舌。
水银驱动的江河:为了实现“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需要用到数量惊人的水银!
少府不得不动用国家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巴蜀等丹砂产区)大规模开采和提炼水银。
同时,清玄还“建议”设计一套利用微弱水力或温差(这个更玄乎,主要是忽悠)驱动的循环系统,让水银能够“缓缓流动”,更显逼真。
自动防御的机弩:公输墨的团队则在研究如何将神臂弩的技术应用于陵墓的防盗机关。
他们设计了各种利用重力、杠杆、延时触发等原理的连环弩阵,一旦有盗墓者闯入,便会万箭齐发,使其葬身其中。
这些机关的设计之精巧、威力之巨大,足以让任何觊觎陵墓宝藏的人望而却步。
“长明灯”的尝试:“丹鼎格物所”也在芸娘的带领下,开始研究那种能“长燃千年”的灯火。
她们尝试提炼更纯净、更耐燃的动植物油脂(甚至包括传说中的“鲛人油”——或许是某种深海鱼油?),并寻找耐高温、能缓慢均匀吸收燃料的灯芯材料(如石棉纤维)。
虽然距离真正的“长明”还很遥远,但她们研制出的新型油灯,确实比普通油灯燃烧时间更长、更稳定。
“功业堂”与“格物殿”的营造:这两个清玄“夹带私货”的部分,也得到了始皇帝的高度重视。
他亲自审定了要载入“功业堂”的“丰功伟绩”清单,并要求选用最好的石材进行雕刻,最好的画师绘制壁画。
对于“格物殿”,他更是下令将“格物司”和学府最得意、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如仙粮标本、改良钢铁样品、玻璃器皿、神臂弩模型、水泥样品、甚至《格物发微》的精装抄本)都妥善收藏其中,作为他开创“格物新风”的永久见证。
整个骊山陵工程,变成了一个集建筑、材料、机械、化学、光学等“格物学”成果于一体的超级试验场!
其技术含量之高,设计之精妙,规模之宏大,都远远超出了历史上任何一座帝王陵墓!
然而,辉煌的背后,是沉重的代价。
这项工程对人力和财力的消耗,达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程度!
数十万计的囚徒、役夫被源源不断地征发到骊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他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开山、采石、运输、营造,伤亡率极高,哀鸿遍野。
为了支撑工程的巨大开销,帝国本就紧张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赋税被进一步加重,各种摊派层出不穷。
即使有仙粮缓解了部分粮食压力,但百姓的生活负担依然沉重不堪。
为了保障骊山工程的物资供应,原本用于支援北疆、南疆或者驰道建设的资源,也不得不被大量抽调过来。
水泥、钢铁、煤炭等战略物资变得异常紧缺,许多其他的国家工程进度被迫放缓甚至停滞。
就连“格物司”和“格物学府”本身,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大量的优秀工匠和学员被抽调到骊山参与工程建设和技术指导,使得原本就紧张的人才更加捉襟见肘。
许多有前景的基础研究项目,因为资源被优先倾斜给“陵寝相关技术”而被迫中断或延期。
清玄看着这一切,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忧虑。
一方面,他看到“格物学”的技术在骊山工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和验证,许多技术因此而加速成熟,这让他感到一丝欣慰。
他也成功地将“功业堂”和“格物殿”这两个保存知识火种的“私货”塞了进去。
但另一方面,他也清晰地看到了这项工程对民力、财力的巨大透支,以及其中潜藏的巨大社会风险!
他害怕自己最终会像历史上的许多技术官僚一样,虽然推动了技术进步,却因为服务于一个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统治者,反而加速了王朝的崩溃。
他多次试图向始皇帝和李斯进言,建议适当控制工程规模,优化管理,减轻民负。
但沉浸在“万年玄宫”宏伟蓝图中的始皇帝,对此置若罔闻。
而李斯,虽然也知晓其中的风险,但在皇帝的意志面前,也只能选择“忠实执行”,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
清玄感觉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困境。
他就像一个试图用科学之桨划动帝国巨轮的舵手,却发现这艘船的船长,正固执地将船驶向一个名为“奢靡与民怨”的巨大冰山。
他开始意识到,仅仅拥有技术是不够的。
如果不改变驱动技术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思想,再先进的技术,最终也可能沦为加速毁灭的工具。
可是,想要改变体制和思想?
在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思想控制日益严酷的大秦帝国,在拥有绝对权威、性格刚愎自用的始皇帝面前,这简首是……痴人说梦!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开始笼罩在清玄心头。
他还能做些什么?他还能改变什么?
或者,他是否应该……开始考虑更激进的……后路?
就在这时,一个更加令人震惊和不安的消息传来——始皇帝的病情,再次急剧恶化!
这一次,似乎……连“生气疗法”都开始失去效果了!
帝国的天空,骤然阴云密布。
一场决定命运的风暴,似乎……真的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