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秦做仙人
我在大秦做仙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在大秦做仙人 > 第72章 格物之风渐浸染,社会百态现微澜

第72章 格物之风渐浸染,社会百态现微澜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大秦做仙人
作者:
丶绯绯绯月
本章字数:
5464
更新时间:
2025-05-14

随着“格物学”的地位日益尊崇,其影响力也如同春风化雨般,开始逐渐渗透到大秦帝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引发了许多细微却意义深远的变化,激荡起层层微澜。

首先,最首观的变化体现在生产力的提升和部分民生改善上。

农业领域:仙粮的推广虽然仍主要集中在关中等核心区域,但其惊人的产量己经开始对粮食供应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粮价趋于稳定甚至略有下降,百姓至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时刻担心饥馑。

改良的曲辕犁等农具也开始通过官府渠道小范围地向民间推广(主要是奖励给种植仙粮的农户或租借给军屯),提高了耕作效率。

轮作、堆肥等“仙师农法”也开始被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户和地主尝试采纳,虽然效果需要长期显现,但重视地力和科学种植的观念开始萌芽。

手工业领域:“格物司”的技术突破,如同催化剂一般,刺激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

改良钢铁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兵器质量,也使得农具、工具(如锄头、斧子、凿子)更加坚固耐用。

一些技术精湛的民间铁匠,开始想方设法学习模仿“格物司”的冶炼和锻打技艺。

玻璃制品虽然仍是奢侈品,但其晶莹剔透的特性引发了巨大的好奇心和需求。

除了官方作坊,一些民间的琉璃匠人也开始尝试仿制,虽然技术相差甚远,但也推动了相关工艺的探索。

玻璃灯罩的出现,则显著改善了富裕人家和官署的夜间照明。

水泥(水凝石)虽然主要用于国家工程,但其强大的性能己经深入人心。

一些大胆的商贾或地方豪强,开始尝试将其小规模应用于私家宅邸、桥梁、甚至……家族墓葬的修筑上,虽然朝廷对此有所限制,但技术的扩散似乎难以完全阻止。

造纸术的进步最为显著。

随着成本的降低和产量的提升,“仙师纸”开始逐步取代竹简和昂贵的缣帛,成为官方文书、学府教学、甚至一些富裕人家日常书写的主要载体。

这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记录和传播的效率,为文化的普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甚至有书商开始尝试用雕版印刷术小批量印制《格物发微》的基础篇或者一些蒙学读物。

基础建设领域:“万里龙脉”工程虽然只启动了北方干线的试验段,但其展现出的效率和质量己经让人们看到了未来交通的巨大变革。

沿途的一些地方官府也开始效仿,利用“格物司”的技术(和少量水泥),尝试修缮本地的道路和水利设施。

虽然规模不大,但这种“基建意识”的觉醒,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医疗卫生领域:“医工署”推广的卫生防疫观念和改良药物,虽然主要受益者是军队和咸阳城的部分居民,但其效果有口皆碑。

肥皂、消毒酒精(虽然稀少)、以及“未病先防”的理念,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如退伍士兵、学府学员、官方宣传)缓慢地向民间扩散。

一些地方的医者也开始对“格物辨析”之法产生兴趣,尝试用更客观的方式观察病症、分析药性。

其次,社会观念和阶层流动也开始出现微妙的松动。

“格物致知”理念的兴起:虽然清玄将其包装在道家玄学的外衣下,但其内核中强调观察、实证、探求事物规律的精神,开始对传统的、更注重经验和权威的思维模式产生冲击。

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士子和匠人中,“格物”成为了一种时髦且实用的新学问。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人类可以认识并改造世界,而不仅仅是听天由命或者依赖鬼神。

工匠地位的提升:“格物学”的兴起,极大地提升了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工匠群体的地位和尊严。

像公输墨、石齐这样技艺超群的匠师,不仅获得了远超以往的财富和荣誉,甚至被任命为“格物司”的高级官员,参与国家大事。

这打破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激励了更多人投身于技术研发和实践。

学府的“考举”制度,更是为那些有才华的工匠子弟提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上升通道。

知识传播方式的变革:纸张的普及和印刷术的初步应用,使得知识的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口传心授或少数人才能接触到的竹简。

虽然目前还远未达到信息爆炸的程度,但书籍的成本在降低,数量在增加,获取知识的门槛在缓慢下降。

这对于打破少数阶层对知识的垄断,开启民智,具有深远的意义。

清玄甚至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利用这种便利,编撰一些更通俗易懂的“格物”小册子,向更广泛的人群进行科普?

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重农抑商”的国策,因为宝钞的出现和商业流通的客观需求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虽然李斯等法家人物依然坚持农业为本,但也不得不承认商业对于促进物资流通、增加国家税收的重要性。

商人的地位,虽然在法律上没有改变,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却在慢步地提升。

同时,“格物学”强调实用、效率和创新,也与儒家某些过于强调“礼法”、“等级”的保守观念产生了碰撞。

然而,这些积极变化的背后,也潜藏着新的矛盾和危机。

贫富差距可能拉大:新技术的应用,往往最先惠及那些有资源、有信息、有权力的人。

比如,最先掌握改良农具和种植技术的可能是大地主;最先使用水泥加固房屋的是富商豪强;最先从宝钞流通中获利的是官商勾结者。

这可能导致社会财富加速向少数人集中,拉大贫富差距,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区域发展不平衡:“格物学”的推广目前主要集中在关中和少数重点区域。

广大的边远地区,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官府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很难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这可能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甚至引发地方对中央的不满。

思想冲突加剧:新旧观念的碰撞并非一团和气。

“格物学”的兴起,必然会威胁到传统儒家、法家甚至其他诸子百家(如果还有的话)的思想地位和利益。

他们可能会采取更激烈的方式进行反击,比如利用灾异附会攻击“格物学”,或者挑唆民众反对“奇技淫巧”。

思想领域的斗争可能会更加尖锐和复杂。

技术滥用的风险:新技术是双刃剑。

改良钢铁和神臂弩可以保家卫国,但也可能被野心家用于内战或叛乱。

水泥可以修筑坚城,但也可能被用于建造更奢靡的宫殿和陵墓,加剧民力消耗。

玻璃可以带来光明,但也可能助长奢靡之风。

“异火”更是威力巨大,一旦失控或落入歹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规范和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防止其被滥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清玄站在仙师府的高台上,俯瞰着这座既古老又开始焕发新生机(也暗藏危机)的咸阳城,心中百感交集。

他如同一个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人,释放出了名为“格物”的强大力量。

这股力量正在以他难以完全掌控的速度,改变着这个帝国的方方面面。

他知道,自己不能停下脚步。

他必须继续前行,引导这股力量走向正确的方向,克服途中的艰难险阻,努力将那些美好的愿景变成现实,同时也要时刻警惕,防止魔盒中可能伴随而来的灾难。

他的目光,望向了正在建设中的“大秦格物学府”。

那里,或许承载着这个帝国,也是他自己,最大的希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