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秦做仙人
我在大秦做仙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在大秦做仙人 > 第61章 未雨绸缪谋财政,“钱庄票号”初构想

第61章 未雨绸缪谋财政,“钱庄票号”初构想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大秦做仙人
作者:
丶绯绯绯月
本章字数:
5710
更新时间:
2025-05-14

“万里龙脉”计划的启动和水泥、驰道试验段的成功,将大秦帝国的基建热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始皇帝雄心勃勃,恨不得立刻将这平坦坚固的道路铺满帝国的每一寸疆土。

李斯等务实派官员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战略价值和经济潜力。

一时间,请求优先修筑驰道、划拨更多“水凝石”(水泥)资源的奏章如同雪片般飞向咸阳宫。

然而,狂热之下,隐忧也日益凸显。

最首接的问题就是——钱!

修路,尤其是修筑高标准的“水凝石”驰道,是极其烧钱的!勘测设计、征地拆迁(虽然秦代这个问题相对简单粗暴)、购买或征集原材料(石灰石、粘土、沙石、煤炭)、建造窑炉磨坊、支付工匠薪酬(如果是雇佣的话)、役徒的口粮消耗、官员的管理成本……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

南征百越和北击匈奴己经耗费了大量国帑,虽然仙粮的丰收缓解了粮食压力,但国库并未真正充裕起来。

如果要同时支撑如此庞大的基建计划,现有的财政体系根本无法负担!只能依靠加重赋税和徭役,但这无疑会激化社会矛盾,动摇统治根基。

治粟内史和少府令等主管财政、府库的官员,为此愁眉不展,多次向李斯和始皇帝诉苦,表示“钱粮匮乏,难以为继”。

清玄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他知道,任何脱离经济基础的宏伟计划,最终都只会变成空中楼阁,甚至拖垮整个国家。

技术可以提高效率,但不能凭空变出钱来。

他必须想办法,为“万里龙脉”计划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融资渠道,并建立起更高效的财政管理体系。

但这谈何容易?秦朝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虽然不完全是),以农为本,重农抑商,货币体系单一(以半两钱为主,辅以黄金),金融活动极其原始,根本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债券、股市等融资工具。

首接建议始皇帝像现代国家一样发行“国债”?

估计会被当成疯子。

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基建?

首先得有足够强大的私人资本,其次始皇帝和李斯也未必同意让商人染指如此重要的国家工程。

清玄再次陷入了苦思。

他把自己关在仙师府的书房里,翻阅着能找到的所有关于秦代经济、赋税、货币的资料(非常有限),结合自己前世的金融常识,试图找到一个切入点。

他想到了几个关键问题:

货币流通不畅:秦半两钱虽然统一了货币,但铸造量有限,且过于沉重,不便携带和进行大额交易,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流通和资本积累。

黄金虽有,但主要用于大额赏赐或国库储备,民间流通量很小。

资金调拨效率低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田赋和人头税,征收和运输成本高昂,效率低下。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如果有的话)也极其困难。

缺乏信用工具:除了简单的借贷关系,几乎没有任何信用凭证或支付工具,限制了商业活动和资金的跨区域流动。

“或许……可以从‘信用’和‘流通’**这两个角度入手?”

清玄脑中灵光一闪。

一个在后世极为常见,但在秦代却显得惊世骇俗的构想,开始在他心中逐渐清晰——建立一种官方或半官方的信用机构,发行一种可以替代金属货币流通的凭证!

这不就是……钱庄和银票(或者叫钱票、飞钱)的雏形吗?!

这个想法太大胆了!

发行纸币?

那可是动摇国家货币根基的大事!

始皇帝和李斯会同意吗?

技术上能实现吗(防伪怎么办)?

风险能控制吗?

清玄自己都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

但他仔细思考后,又觉得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首先,他现在的身份和地位足够特殊,由他这位“仙师”提出一些“惊世骇俗”的建议,更容易被接受(或者说,始皇帝更好奇)。

其次,他可以不首接挑战秦半两钱的法定地位,而是将这种新凭证定位为一种“大额交易辅助凭证”或“异地汇兑工具”,主要用于官方的财政调拨、军费运输、以及大宗商品交易,从而提高资金流通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和风险**。

再次,他可以利用“格物司”的技术力量,在纸张(使用特殊纤维或水印?)、油墨、图案设计、甚至加上他独有的“仙文符号”等方面,制造出难以仿制的凭证,解决防伪问题。

最后,他可以将其包装成一种“利国利民”的“善政”,强调其在方便商旅、促进流通、节省帑币、支援基建等方面的巨大好处,争取李斯和始皇帝的支持。

当然,这个机构不能叫“钱庄”或“银行”,那太扎眼了。

或许可以叫……“大秦宝钞提举司”?

或者更低调一点,叫“关中交子务”?

(借鉴宋代的经验,但要换个名字)。

清玄越想越觉得兴奋!

如果这个构想能实现,那带来的变革将是颠覆性的!它不仅能为“万里龙脉”计划提供一条新的(虽然是间接的)融资和管理渠道,更能极大地促进整个帝国的商品经济发展,改变“重农抑商”的格局!

这比单纯的技术革新,影响要深远得多!

当然,风险也同样巨大。

信用货币的核心在于信用。

一旦发生挤兑或者滥发导致通货膨胀,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这种机构必然会触及铸币权和财政权的核心,引发更激烈的权力斗争。

清玄知道,自己这是在玩火。

但他觉得,值得一试!

他开始动手,将自己的构想写成一份详细的、充满“诱惑力”的计划书。

他首先强调了现有货币体系的弊端(流通不便、成本高昂、不利于大额调拨),尤其是在支撑“万里龙脉”等大型工程上的捉襟见肘。

然后,他详细阐述了设立“大秦宝钞提举司”(暂定名)的好处:

发行“宝钞”(纸币或票据):以朝廷信誉(甚至可以用查没的赵高等人的财产、或者未来的盐铁专营收入作为部分准备金?)为担保,发行一种印制精美、难以仿制的纸质凭证,规定其与秦半两钱的兑换比例,先在官方内部(如财政调拨、军饷发放、大型工程款支付)和指定的大商人之间小范围试点流通。

设立分支机构(“宝钞分号”):在全国主要郡县设立分支机构,方便“宝钞”的存取、兑换和异地汇兑。

商人可以将笨重的铜钱存入当地分号,换取轻便的“宝钞”,到异地后再凭“宝钞”兑换回铜钱,大大方便商旅,促进商品流通。

集中管理,降低成本:将分散在各地的部分税收(比如盐铁税、商税等)首接缴入“宝钞分号”,转化为“宝钞”或账面数字,再由中央统一调拨,可以大大减少铸币、运输、仓储的成本和损耗。

间接支持基建:通过“宝钞”的发行和流通,可以更高效地将国家财力集中起来,用于支持“万里龙脉”等重点工程的建设。

甚至未来可以考虑发行特定用途的“工程宝钞”?

(这个更进一步了)

最后,他着重强调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提出必须由朝廷(丞相府或少府)首接管理,建立严格的发行、兑换、监管制度,严厉打击伪造和滥用行为,确保“宝钞”的信誉。

写完这份计划书,清玄自己都觉得心惊肉跳。

这简首是在试图提前一千多年,在大秦帝国搞出“中央银行”和“纸币”啊!

他不知道李斯和始皇帝看到这份计划书会是什么反应。

是勃然大怒,认为他“妖言惑众,欲乱国本”?

还是……会被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和诱惑所打动,决定冒险一试?

他决定,先将这份计划书,私下里交给与他关系最好、思想也相对最开明的……扶苏看看,听听他的意见。

这颗可能改变帝国命运的“金融炸弹”,就这样被清玄小心翼翼地点燃了引信……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