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秦做仙人
我在大秦做仙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在大秦做仙人 > 第60章 水泥量产显神效,基建狂魔初启动

第60章 水泥量产显神效,基建狂魔初启动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大秦做仙人
作者:
丶绯绯绯月
本章字数:
5220
更新时间:
2025-05-14

北方干线驰道的勘测规划初步完成,如同为“万里龙脉”计划绘制了蓝图。

而要将这蓝图变为现实,最关键的技术支撑,无疑是水泥(水凝石)的量产和应用。

在清玄的持续“点拨”和石齐等匠人的刻苦钻研下,“格物司”的水泥研发和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优化原料配比与煅烧工艺:他们通过大量的试验,找到了更优化的石灰石、粘土(甚至掺入少量铁矿渣或粉煤灰——这个时代虽然没有粉煤灰,但可以找到类似火山灰的天然矿物作为替代)的混合比例,并改进了煅烧窑炉的结构(如加长窑体、改进通风、实现连续煅烧的雏形),使得水泥熟料的煅烧温度更高、更均匀,质量也更稳定。

提高研磨效率与细度:清玄指导公输墨等人,成功研制出了以水力为驱动的大型石磨。

利用渭水的水流冲击巨大的水轮,通过齿轮和传动轴,带动多个沉重的石磨同时运转,用来研磨水泥熟料。

这大大提高了研磨的效率和细度,使得水泥粉末更加均匀细腻,其活性和强度也随之提升。

水力磨坊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水泥量产的关键瓶颈,也为未来其他需要精细研磨的工艺(如粮食加工、矿物粉碎)提供了新的可能。

初步掌握混凝土配比与施工:清玄根据后世的经验,向工匠们传授了水泥、沙子、石子(骨料)和水的合理配比范围(虽然还很粗略,需要根据实际材料和用途调整),以及搅拌、浇筑、养护(强调要保持一段时间以获得最佳强度,被解释为“使其阴阳调和,水土交融”)的基本方法。

他们还开始尝试制作不同尺寸和形状的木制模板,用于浇筑混凝土构件。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量的提升,“水凝石”这种神奇的材料,开始走出实验室和皇家苑囿,首次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建设之中。

第一个试点工程,选在了咸阳附近一座经常被渭河洪水冲毁的木桥的重建上。

在清玄的“建议”和李斯的支持下,将作少府的工匠们大胆地采用了全新的混凝土桥墩设计方案。

他们先用坚固的木材搭建围堰,抽干河水,然后在河床上挖掘基坑,再用模板浇筑出几个巨大的、实心的混凝土桥墩。

当那些坚硬如石、棱角分明的混凝土桥墩在河道中拔地而起时,围观的百姓和官员无不啧啧称奇!

这种不需要榫卯、不怕水淹、浑然一体的巨大“人造石”,简首颠覆了他们对建筑的认知!

随后,工匠们又在混凝土桥墩上架设了经过防腐处理的巨大木梁(暂时还无法完全取代木材),铺上厚实的木板,一座崭新的、远比之前坚固稳当的“水凝石桥”便宣告落成!

这座桥的建成,不仅大大便利了渭河两岸的交通,更成为了水泥强大性能的最佳广告!

许多原本对此心存疑虑的人,在亲眼看到这座桥的坚固(甚至尝试用重载马车通过也纹丝不动)和建造速度(相比传统石桥或木桥,混凝土浇筑效率更高)后,彻底被折服了!

紧接着,北方干线驰道的试验段修筑也正式启动。

地点选在了咸阳城外,地势相对平坦的一段。

目标是修筑一条宽约五十步(秦代一步约合现代1.4米左右,五十步大约70米,这个宽度是考虑了路基和两侧排水沟等附属设施的总宽度,实际路面可能在二十步左右)、路面用“三合土”(石灰、砂子、粘土的混合物,是秦汉常用的路面材料)和“水凝石”(水泥)混合铺设(清玄提出的改良方案,用少量水泥稳定三合土,提高强度和耐久性,降低纯水泥路面的成本),并设有完善排水系统的高标准驰道**。

数千名役徒和士兵被征调而来,在“格物司”匠人的指导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路基处理:他们首先按照规划的线路,清理地面,挖掘土方,然后用人力夯(后来也尝试用了公输墨设计的简易畜力或水力夯实装置)将路基分层压实,确保基础稳固。

材料拌合:大量的石灰、砂子、粘土和新生产出来的水泥粉末被运到工地。

工人们按照严格的比例,加水进行人工或半机械化(利用简单的畜力搅拌装置)拌合。

路面铺设:拌合好的“水泥稳定三合土”被均匀地铺设在压实的路基上,然后再次进行碾压(用巨大的石碾子,由人力或畜力拖动),使其密实平整。

养护与排水:铺设好的路面需要保持养护数日(覆盖草席并洒水)。

同时,道路两侧也挖掘了深邃的排水沟,并用碎石或简单的混凝土进行了加固,以防雨水冲刷。

整个施工过程,虽然依旧是以人力为主,但因为有了更科学的规划、更有效的工具(省力器械)和更优良的材料(水泥),其效率和质量都远超以往的驰道修筑工程。

短短两个月时间,第一段长约十里的“样板驰道”便基本完工!

当清玄、李斯、扶苏等人乘坐马车行驶在这条平坦、坚实、宽阔得足以容纳数辆马车并行的新式驰道上时,那种前所未有的平稳和顺畅感,让他们再次对“格物学”的力量感到了由衷的赞叹!

“此路……真乃坦途也!”

李斯抚摸着车壁,感受不到丝毫颠簸,感慨道。

“若‘万里龙脉’皆能如此,则帝国一统,指日可待!”

扶苏也兴奋地说:“驰道若通,民生必便!此乃福泽万民之善举!”

清玄则在心里默默计算着:按照这个效率,即使有技术加成,要完成整个北方干线的修筑,依然需要数年时间和海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而更不用说那更加宏伟的“万里龙脉”总规划了。

基建狂魔,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水泥的应用和新式驰道的成功试建,再次极大地提升了“格物学”的声望,也进一步巩固了清玄的地位。

反对的声音几乎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期待和催促——希望仙师能拿出更多“神物”,希望“万里龙脉”能尽快修通……

然而,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基建的狂热也带来了新的隐忧。

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必然需要征发更多的徭役,消耗更多的钱粮。

虽然技术的进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但短期内对民力的压榨和国库的负担依然是巨大的。

历史上,秦朝的灭亡,与繁重的徭役和工程负担不无关系。

清玄带来的技术革新,会不会反而加速了这个进程?

他开始意识到,仅仅提供技术是不够的。

他还必须想办法,在制度层面、经济层面,为这场“基建革命”提供配套的保障,尽量减轻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冲击。

比如,是否可以改革徭役制度,采用部分雇佣制?

是否可以通过发行“工程债券”(当然要换个秦人能理解的名字)来筹集资金?

是否可以通过发展工商业来反哺基础建设?

这些问题,远比单纯的技术研发更加复杂,也更加敏感,涉及到了帝国最根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清玄知道,自己正在踏入一个更加危险的领域。

但他别无选择。

为了让“格物学”的火种能够真正燎原,为了不让这个他开始投入感情的时代重蹈覆辙,他必须……继续向前!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