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的效率高得惊人。
就在他亲临上林苑视察仙粮的第二天,册封清玄为“护国仙师”,赐食邑三百户,秩比中大夫的正式诏书就送到了。
同时,扶苏也以极快的速度,在咸阳城内为清玄挑选并修葺了一处宅邸。
这处宅邸位于咸阳城西区,靠近渭水支流的一条较为清净的街巷。
据说原本是一位犯官的府邸,被查抄后空置了一段时间。
府邸规模不小,三进院落,虽然不算奢华,但比起上林苑那独立小院要宽敞气派得多,也更像一个“仙师府”该有的样子。
扶苏还贴心地派来了一批仆役婢女,负责打理府邸和清玄的起居。
清玄“推辞”了几番(主要是做做样子),便“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份厚赐。
从上林苑搬出来的那天,场面还颇为隆重。扶苏亲自派车马相送,上林苑的官员、农官、甚至不少卫士都前来送行,看向清玄的目光充满了感激和敬畏。
尤其是那些农官,拉着清玄的手,恳请“仙师”日后常回来指点迷津。
清玄自然是满口答应(反正上林苑他现在也能自由出入了),好好地刷了一波存在感和声望,这才心满意足地坐上马车,前往他在咸阳的新家。
“仙师府”三个鎏金大字(据说是李斯亲笔题写,扶苏特意求来的)高悬在府邸门楣之上,显得颇有气势。府内亭台楼阁,曲径通幽,虽然有些地方还能看出仓促修葺的痕迹,但整体环境清幽雅致,清玄相当满意。
“嗯,不错不错,比租房强多了,还是拎包入住的精装修。”
清玄背着手,像个老干部一样在院子里溜达,内心美滋滋。
有了自己的府邸,意味着他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私密空间,可以更方便地搞一些“小动作”了。
然而,入住“仙师府”的新鲜感还没过几天,清玄就发现,“咸阳居,大不易”这句话,真不是开玩笑的。
首先是各种应酬。
作为新晋的“护国仙师”,又是始皇帝面前的红人(至少表面上是),前来拜访或者递送名帖示好的人络绎不绝。
有真心想结交的,有好奇想探探虚实的,有想走门路请托办事的,甚至还有一些自诩精通黄老之学或者方仙道的人想来和他“论道”的。
清玄哪有心思应付这些?
他现在一门心思都扑在如何巩固地位、推广仙粮以及偷偷搞点“小发明”上。
但人家都找上门了,完全不见又显得过于倨傲,容易得罪人。
无奈之下,他只好学着电视里那些大佬的样子,大部分时间都宣称“闭关清修,参悟天机”,只偶尔“开坛”见几位地位较高或者像扶苏、李斯这样不得不见的人。
即便如此,也把他累得够呛,感觉比当初在试验田里指挥种地还累。
其次是来自各方的“关注”。
明面上,他是皇帝亲封的仙师,风光无限。但暗地里,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
赵高那边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宫里的眼线估计也安插了不少(那些仆役婢女里肯定有)。
朝中其他派系的官员,对他也大多持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
清玄感觉自己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探照灯下,一举一动都被人观察分析着。
这让他做很多事情都束手束脚。比如他想偷偷试验一下黑火药的配比(当然是极其微量的),都得等到夜深人静,在自己院子最隐蔽的角落里进行,还生怕那点小小的火花和烟雾引来不必要的注意。
再比如他想改进造纸术,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植物纤维和化学药剂(比如碱液),也得找各种“炼丹”、“制符”的借口,小心翼翼地让扶苏或者赵文帮忙弄来,生怕暴露了自己真正的意图。
“当个名人真难,当个古代的名人更难,当个秦始皇眼皮子底下的‘假仙人’名人,简首是难上加难!”
清玄不止一次地在心里哀嚎。
好在大壮被他从上林苑要了过来,继续当他的侍从(兼保镖兼试验品试吃员)。
有这个憨厚但忠心耿耿的少年在身边,清玄感觉安心了不少。
至少,身边还有个可以完全信任、并且能帮他干点体力活的人。
这段时间,除了应付外界的纷纷扰扰,清玄主要做了几件事:
一是继续完善造纸术和墨、笔的制作。
他利用赵文帮忙找来的各种材料,反复试验,终于将纸张的质量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使其更适合书写。同时,他也开始尝试培养几个心灵手巧的仆役,传授他们简化的造纸流程,为将来可能的“量产”做准备(当然,核心技术他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并用“仙家秘法”来解释)。
二是开始整理和“翻译”他所掌握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知识。
他将阿拉伯数字、十进制运算法则、勾股定理、杠杆原理、甚至一些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比如酸碱中和),都用秦朝人能理解的方式(夹杂着大量道家术语和“仙文符号”)记录在他自制的纸张上,形成了一本独特的“天工开物·仙师手札”(他自己取的名)。
这既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仙师”形象,也是为了日后能更方便地“传授”这些知识。
三是继续关注“仙粮”的推广。
虽然他不在上林苑常驻了,但每隔几天,他还是会过去看看。
在他的“指导”和农官们的精心照料下,第一批仙粮的长势非常好,预计再过一两个月就能迎来大丰收。
李斯那边也己经制定了初步的推广计划,准备明年开春先在关中几个郡县进行试点。
清玄也利用自己的“仙师”身份,向扶苏和李斯提出了一些关于良种选育、农技培训、水利兴修(这个他只敢提概念,不敢深入)的建议,虽然不一定都被采纳,但也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日子就在这种忙碌、谨慎又带着点小期待的节奏中一天天过去。
清玄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走钢丝,一边要努力维持着“仙师”的光环,一边要小心翼翼地推动着一些真正有益的改变,同时还要时刻防备着来自暗处的冷箭。
这天,扶苏又来拜访。
一番寒暄之后,他屏退左右,有些担忧地对清玄说道:“道长,近来朝中有些关于您的……非议。”
清玄心中一凛:“哦?不知是何非议?”
扶苏皱眉道:“主要是一些御史和博士官,弹劾您……蛊惑圣听,妄言仙粮,所行之事多为奇技淫巧,于国之根本(指农桑、礼法)无益。还有人说您……私下囤积硫磺、硝石等‘禁物’,恐有不轨之心。”
清玄心中冷笑,果然该来的还是来了。
这背后,少不了赵高的影子,也有些迂腐守旧派在作祟。
他面上却不动声色,淡然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仙粮是否妄言,待秋收之后,自有分晓。至于奇技淫巧……”他微微一笑,“敢问公子,何为‘奇技淫巧’?利国利民之器,便是‘道’之体现;祸国殃民之术,纵使包装得再好,亦是‘魔’之行径。贫道所为,自信无愧于天地,无愧于陛下,无愧于大秦万民。至于那些宵小之辈的聒噪,何足挂齿?”
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带着一丝意味深长:“况且,陛下自有圣断,岂会轻易被流言蜚语所惑?”
扶苏听他如此说,心中稍安,但也提醒道:“道长虽心怀坦荡,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日后行事,还需……更加谨慎些为好。”
清玄点了点头:“多谢公子提醒,贫道省得。”
送走扶苏,清玄脸上的淡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凝重。
看来,想要在咸阳安安稳稳地搞发展,光靠种地和一点小发明是不够的。
必须尽快拿出更有分量、更能震慑宵小、也能让始皇帝更加倚重的东西来。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院子角落里,那个存放着硫磺和硝石的隐秘库房。
或许……是时候,让大秦的人民,提前感受一下“仙法”的另一种……威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