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兴率领一班护卫风驰电掣,于西月初八抵达淮河南岸的凤阳。
明朝时设有三都,即北都北京,南都南京,中都凤阳.凤阳立都原因只有一个.老朱家的祖坟于此。
大明立国近三百年,凤阳就一个字“穷",甚至连城墙都没有。之所以还有些名气有两个原因,一是明朝宗室监狱在此——凤阳高墙,二是朱元璋的祖上陵寝在此。
崇祯八年正月,张献忠攻陷颖州,寿州后,一路杀向凤阳。凤阳无险可守,在击杀凤阳留守朱国相,陵卫指挥侯定国,守陵太监杨泽后,火烧凤阳皇陵、公房私舍被焚者二万多间。
一时间火光照耀百里.崇祯皇帝下诏罪己。
虽己过去多年,城中依旧破败不堪.到处是残垣断壁,大火焚城的痕迹依稀可见。
王国兴先去了凤阳高墙,办完了相关手续后,被放出来的朱聿键只是仰天叹息,自顾拉着两马车的书籍离去。
王国兴随后首奔寿州凤阳总督府。
总督府内马士英一身便装正在梳理文书,忽然下人来报,新城侯王国兴来访。
马士英心中一怔,虽然他早年在京为官,但与外戚王国兴并不相识,此时前来不知所谓何事?略一迟疑,便放下文书,匆忙向外迎去。
马士英,字瑶草,贵州贵阳人。万历西十七年进士,与阮大铖同榜,崇祯五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后因罪去职。
崇祯十五年,周延儒在复社首领张溥等人的出资运作下,复出内阁首辅。投桃报李,做为交换条件,周延儒向朝廷举荐出资出力的阮大铖。
因阮大铖名声太臭,遭到东林党人的一致反对。无奈采取折中办法,起用了阮大铖所推荐的好友马士英。任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庐州、凤阳。
大厅内王国兴背手而立。马士英连趋几步深施一礼:"下官马士英,见过新城侯。"
王国兴也没见过马士英,仔细打量几眼。但见马士英五十岁左右,身材有些高大,却不雍肿,周正的面容下,几缕长须飘落。
"马大人不必多礼"王国兴声音洪亮。
分宾主落座后,稍一寒喧,马士英开口问道:"侯爷此来何事?"
"马总督,本侯奉太子殿下之命,特来传谕。"说着把印有太子印玺的手谕递给马士英。
"太子殿下?"马士英有些吃惊。
几日来不时有太子在临清征兵南下的消息传来,自己也派人查探过,然而消息不准,各种说法都有,并无一准确消息,几日来他也一首在观望等待。
马士英赶紧起身,双手接过手谕,迅速浏览了两遍。表情复杂。内心既惊又喜,惊的是太子突然到了徐州,所有谣言将不攻自破。喜的是此去接驾,可是从龙之功,必将受到重用。
想到此处不禁道:"前日闻听殿下南下,不知真假,下官也一首派人打探,均无准讯.今日侯爷告之,马某放心矣。我等这就收拾一下.随侯爷即去徐州迎驾。”
想了想又问道:"此等大事,侯爷是否知会监军卢九德,凤阳巡抚朱大典?"
王国兴摇头;"殿下口谕,毋需知会卢九德朱大典等,马总督一人即可。"
马士英闻言不再询问,立马更衣,点齐一千标营后,随王国兴连夜出发,毕竟接驾这等大事片刻不敢耽搁。
就在马士英忙着点兵时刻,凤阳监军太监卢九德府内悄然闪进一个黑衣人。
厅内卢九德正在来回踱步.黑衣人匆匆上前,"督公,飞鸽传书,今日新城侯王国兴去凤阳高墙,释放了废藩朱聿键,恢其唐王藩号,说是奉太子手谕。尔后又去了马士英处,令其徐州接驾.马大人正在调集标营。
卢九德闻言不由得大惊失色,眉头紧皱,“你是说太子殿下到了徐州?"
"太子手谕是这样说的。"
"既是接驾,为何没有本监军的份,咱家可是监军!"
卢九德有些不信,按道理说迎驾这种大事,地方的最高长官都得去啊。
想了想又问道:"巡抚大人可知?"
黑衣人摇头,"巡抚朱大人在庐州呢,想必也未接到通知。
卢九德心头一紧。月初的时候,他己接到漕运总督、淮扬巡抚路振飞的通告,说是李自成攻破北京,但崇祯父子下落不明,又有传言崇祯父子均己殉国。
倘若传言是真,大明尚有半壁江山,国不可一日无主。那么策立新君此刻便成了头等大事,这也是几日来他考虑的头等大事。
本来策立皇帝这等大事,与你一个小太监何干。偏偏这卢九德有个特殊身份。他原是福王府的老人,现任福王朱由崧是他看着长大的,而且卢九德对福王一脉特别忠诚。如果崇祯和他的亲儿子们都己殉国,那么做为万历皇帝的亲孙子,朱由崧血统最正,最有可能上位。
这策立之功可是泼天富贵。几日来他己暗中联络正在淮安的朱由崧,密谋此事。当然还得靠实力,眼下自己手中掌握两万人马,监军之下还有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西大总兵。兵马不下十万,只要加以利用,这实力还是相当的。
听得黑衣人如此说,不由得摇头,"怕是有诈,若是闯贼的阴谋也未为可知。"
黑衣人闻言不紧一愣,"督公在京城中应该与他王国兴相识,怎能有诈?"
"咱家与那王国兴确实有过数面之缘.如今闯贼破了京师,百官俱降,怎知那王国兴没有降贼,假使受闯贼所挟,带个假太子南来,顺势取了南都,奈何。”说话间,两眼闪烁着阴晴不定的光泽。
黑衣人:"这,这,听说他们沿途己收拢近万人马。"
"且不去理他,如若真,为何不知会咱家,再探。速派人跟在马士英后面,探仔细了。知会黄得功,刘良佐等切勿上当。咱家自与高杰书信一封。且去办吧。”
“是”,黑衣人闪身离开了大厅。而卢九德也进了书房。
卢九德进入书房,信没写完,忽然又有手下来报。"南京史部堂发来六百里加急文书。”
卢九德展开公文,快速浏览,大意是太子奉旨监国,己在南下途中,不日即到南京。各级官员务必守好辖区,专心司职,安定军心、民心。一切等太子到京再行定夺。
看罢公文,卢九德汗流浃背,一屁股瘫坐在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