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昨天,昨天最后写到,根据相生关系的治法。那今天就从-根据相克关系的治法-开始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者肝气犯胃病症的治法。肝属木,脾属土,正常情况下,肝木疏泄脾土,促进脾胃运化。若肝气过旺,木旺乘土,或者脾胃虚弱,土虚木乘,可出现胁肋胀痛,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等症状。常用逍遥散、痛泻要方等疏肝健脾,调理肝脾关系。
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症的治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导致水满之证。脾属土,肾属水,脾气健运,可运化水湿,防止水湿泛滥。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泛滥肌肤,可出现水肿、腹胀、便溏等症状,常用实脾饮、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以健脾利水,以制约肾水。
佐金平木法: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症的治法。肺属金,肝属木,正常情况下肺金清肃,可抑制肝木升发太过。若肝火旺盛,反侮肺金,出现咳嗽、咯血、胸肋胀痛、头晕目眩等症状,常用沙参麦冬汤合黛蛤散等滋养肺阴,清泻肝火。
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心属火,肾属水,正常情况下肾阴上济于心,制约心火,使心肾相交。若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亢,可出现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症状,常用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等泻心火、补肾水,交通心肾。
疾病预防与康复中的应用
在疾病的预防与康复过程中,根据五行与五脏的关系进行调理,能够增强人体正气,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
季节与五脏调理
春季:春季属木,与肝相应,此时,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体肝气也随之升发。应注意疏肝理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以免影响肝气的疏泄。可多参加户外活动,如踏青 、散步,保持身心与自然同步,促进肝气的条达。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香椿、韭菜等。
夏季:夏季属火,与心相应,此时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浮越于外,心气易于耗散。应注意养心安神,避免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以防耗伤心气。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调节身心。饮食方面,可适当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养心安神的食物,如莲子、苦瓜、绿豆等。
长夏:长夏属土,与脾相应,长夏时节湿气较重,易困脾阳。要注意健脾化湿,避免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可适当进行艾灸、拔罐等中医理疗以振奋脾阳。饮食上可多吃薏仁、山药、白扁豆等健脾祛湿的食物,以保护脾胃功能。避免过多食用生冷、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秋季:秋季属金,与肺相应,秋季气候干燥,易伤肺阴。应注意滋阴润肺,可适当增加室内湿度,避免过度用嗓。饮食上可多吃梨、百合、银耳等润肺生津的食物。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氧运动,如漫步、慢跑、登山等。
冬季:冬季属水,与肾相应,冬季寒冷,自然界阳气闭藏,人体阳气亦内藏于肾。应注意养肾防寒,早睡晚起,避免过度劳累损伤肾阳。饮食上可适当吃一些温热补肾的食物,如羊肉、黑芝麻、核桃等。也可进行一些慢热性运动,如艾灸、温泉浴、以温补肾阳。
康复期调理: 在疾病康复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本质,结合五行与五脏的关系进行调理,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如肝病患者,在康复期应注重养肝血,疏肝气,可适当服用一些养肝的中药和保健品,如枸杞,菊花等。心病患者,应注重养心安神,保持良好的状态,可适当进行一些心理疏导。脾病患者,应注重健脾养胃,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肺病患者,应注重养肺益气,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可适当进行一些呼吸锻炼。肾病患者,应注重补肾固精,避免过度劳累,可进行一些腰部锻炼。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在疾病诊疗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它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治疗方法。
五脏与五行在养生保健中的进阶应用
情志调节与五行生克:情志活动与五脏密切相关,并且遵循五行生克规律。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正常情况下,情志活动属于平衡状态,若情志过激,则会损伤相应脏腑。例如,大怒伤肝,而悲(忧)可胜怒,当人的情绪愤怒到难以自控时,可通过观看悲剧,阅读悲伤故事等形式,引发悲伤情绪,用以制约过盛的怒气,达到情志平衡。喜伤心,恐胜喜,过度喜悦兴奋可能导致心气涣散,此时可以营造一些带有紧张、恐惧氛围的情境,比如观看悬疑惊悚影片(适量),用恐惧之情来收敛过散的心气。巧妙运用情志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进行自我调节,能有效维护五脏的功能平衡,促进身心健康。
时辰养生与五脏气血流注:
人体犹如一个精密而且复杂的小宇宙,其内部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时刻进行着有序的生理活动。而这些生理活动,与时间的流转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时辰养生亦基于此,通过顺应人体气血在不同时辰留注于不同脏腑的规律,合理安排作息和饮食,从而达到养护五脏六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子时(23.00-1.00)
子时气血注胆经,平静入梦不可惊。
神宁时刻相逐犯,气血耗散难长生。
子时——胆经当令,养护胆气:子时夜己深沉,万籁俱寂,人体却并非完全静止,此时正是胆经最为活跃的时刻。胆,在中医理论中,不仅是六腑之一,参与食物的消化,还被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与人体的精神情志和决策判断密切相关。胆汁在子时进行分泌排泄,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它为后续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此时,若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可使胆气得到充分的滋养与升华。反之,熬夜就会严重干扰胆的正常功能,长期如此,胆气无法顺利升发,就好比春天的种子不能正常发芽,会导致胆的功能失调,进而影响整个消化系统。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甚至出现口苦、胁肋疼痛等状况。长期的胆气不足,还可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使人变得犹豫不决、缺乏判断力。因此,养生者务必重视子时睡眠,营造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熬夜、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让胆气在宁静的夜晚中茁壮成长。
丑时血流向涌泉,肝木当令休眠先。
血归肝藏养根本,熬夜伤肝容颜残。
丑时(1.00-300)——肝经当令,养血疏肝:丑时,大地依然沉睡,但人体的肝经却开始忙碌起来。肝主藏血,在这个时间段,全身的血液回流至肝脏,进行更新和疏泻。肝脏如同一个庞大的血液储备库和净化工厂,它将血液中的杂质清除,重新分配营养物质,为新一天的生命活动做准备。若此时仍未入睡,就像工厂在最需要安静生产的时候被打扰,肝脏无法正常工作,肝脏血液得不到充分的净化与更新,长期下来,极易导致肝郁气滞,肝脏郁闷则气血不畅,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情志抑郁、善太息等症状。肝血不足,无法滋养头目,则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不能濡养经脉,可导致肢体麻木、关节伸曲不利。所以丑时睡眠,对于养肝血,疏肝气至关重要。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以免扰动肝脏之气,影响睡眠质量和肝脏的正常功能。
寅时气血注肺中,太渊为原气初通。
深度睡眠养肺气,肺朝百脉运无穷。
寅时(3.00-5.00)——肺经当令,宣发肃降:寅时,黎明前的黑暗即将过去,人体气血由静转动,肺部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在这个时间段,肺进行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体内,与水谷精微相结合,生成宗气,推动气血运行;同时,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维持呼吸的正常。此时,深度睡眠有助于肺气的正常宣发肃降。若此时醒来,或睡眠质量不佳,会影响到肺气的功能,导致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症状。对于一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寅时,往往是病情容易发作或加重的时段。因此,保持寅时良好的睡眠,对于养护肺气,预防和缓解呼吸系统疾病至关重要。可以在睡前适量进行深呼吸训练。帮助放松身心,促进睡眠,同时也有助于肺气的调和。
卯时大肠经气行,合谷原穴显功能。
起床饮水促排便,大肠传导一身轻。
卯时(500-7.00)——大肠经当令,排毒清肠:卯时,旭日东升,阳气渐盛,大肠经开始活跃。大肠主传导糟粕,将小肠传来的食物残渣进一步吸收水分,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此时起床后,适当饮用一杯温水,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及时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垃圾,维持肠道的清洁和健康。长期便秘会导致毒素在体内堆积,不仅影响大肠的正常功能,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到其他脏腑,引发口臭,色斑,痤疮等症状,甚至增加患肠道疾病的风险。因此,养成良好的晨起排便习惯,顺应大肠经的气血流注规律,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此外,早餐前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也可促进大肠的传导功能,增强肠道蠕动。
辰时胃经气血旺,冲阳原穴把路畅。
按时早餐养胃气,消化吸收体安康。
辰时(7.00-9.00)——胃经当令,滋养胃气:辰时,阳光明媚,人体的胃经迎来了旺盛的气血流注。胃主受纳腐熟,是人体消化食物,获取营养的重要场所。此时,按时进食营养丰富的早餐,如米粥,鸡蛋,面包等,能够滋养胃气,为一天的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若长期不吃早餐,胃气得不到滋养,就像机器缺乏燃料,会导致胃的功能减弱,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表现为食欲不振,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长期的胃气虚弱,还可能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气血生化无源,出现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气血不足的表现。因此,早餐不但要吃,还要吃得营养均衡,以养护胃气,保证脾胃的正常运化。
巳时脾经气血冲,太白原穴起作用。
适当运动助运化,健脾和胃不臃肿。
巳时(9.00-11.00)——脾经当令,健脾运化:巳时,上午的时光渐入佳境,脾经气血最为旺盛。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在这个时间段,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较强,脾将胃腐熟后的食物进一步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滋养身体。同时,脾还能运化水液,防止水湿在体内停滞。此时,若能适当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饮食上,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芡实、白扁豆等,增强脾的功能。若脾失健运,会出现腹痛、便溏、肢体困重等症状,影响身体的能量供应和水液代谢。长期的脾功能失调,还可导致痰湿内生,引发各种疾病。
午时气血流于心,原穴开窍入神门。
小憨片刻养阳气,心主血脉力万钧。
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养心安神:中午时分,阳光最为炽热,心经气血旺盛。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濡养全身:心又主神明,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此时,适当休息,哪怕是短暂的午休,都有助于养心安神,缓解上午的疲劳,保持精神的充沛。若午时过度劳累或者情绪激动,会使心火过旺,出现心烦,失眠,心悸等症状。长期的心火亢盛,还可能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导致心肾不交、心肝火旺等病症。因此,午时养生要注重养心,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的脑力劳动,可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身心,让心经气血流通顺畅。
未时小肠分清浊,原穴腕骨肋消磨。
适时摄入营养物,小肠吸收无偏颇。
未时(13.00-15.00)——小肠当令,分清泌浊:未时,午后时光缓缓流淌,小肠经开始发挥作用。小肠主分清泌浊,将胃传来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让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输送到全身;同时,将食物残渣和水液分别转化为糟粕和尿液排出体外。此时。可适当进食一些水果,坚果等食物,补充营养。促进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小肠功能失调,会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影响营养的摄取和废物的排泄。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不洁的食物,有助于维护小肠的正常功能。
申时膀胱气血盈,原穴京骨助尿行。
多饮茶水促代谢,膀胱通畅体安宁。
申时(15.00-17.00)——膀胱经当令,排泄尿液:申时,阳光逐渐西斜,膀胱经气血旺盛。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而这个时候,人体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此时,应多饮水,促进尿液的生成与排泄,及时清除体内的毒素。若饮水过少,尿液浓缩,就非常容易形成结石,还可能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同时,申时也是人体学习和工作效率较高的时段,可进行一些脑力活动,充分利用膀胱经气血旺盛的优势。但也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久坐,以免影响膀胱经的气血流通,可能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
酉时肾经血气涌,太溪原穴补肾功。
适度养生强肾体,藏经纳气身康隆。
酉时(17.00-19.00)——肾经当令,补肾固精:酉时,夕阳西下,肾经气血最为活跃。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属北方之水,水为天之一源,肾为先天之本。在其气血最为旺盛的时候,再适当进行一些补肾的养生活动,比如按摩腰部肾俞穴,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等,有助于补肾固精,增强肾功能。还可食用一些补肾的食物,像黑芝麻,核桃,黑豆等。如果肾经气血不足,或者肾精亏虚,就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生殖功能低下等症状。如果肾脏长期虚弱的话,还可能出现身体免疫力下降,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袭。因此,酉时养生要注重补肾,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劳累过度或者房劳过度。
戌时心包经气行,大陵原穴紧护心。
情绪放松宽胸臆,总代心房御邪侵。
戌时(19.00-21.00)心包经当令,宽胸理气:戌时,夜幕降临,心包经最为活跃。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具有保护心脏,带心受邪的作用。在心包最为活跃的时候,可进行一些比较轻松的娱乐活动,比如散步啊,聊天啊,或者是下棋也可,总之是放松心情,宽松理气,缓解一天的劳累,或者说压力。如果情绪过于紧张,心情焦虑,则会影响心包经的气血流通,导致胸闷,心悸等症状。因此,保持心情舒畅最为重要,更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这些对于养护心包经至关重要。此外,晚餐不宜过饱,以免影响和加重肠胃负担,阻碍心包经的正常功能。
亥时三焦气血通,阳池穴起调和功。
准备入睡养元气,诸焦通畅百脉融。
亥时(21.00-23.00)三焦经当令,调和诸气:这个时候的夜色渐深,三焦经气血沸腾。三焦并非指的一个地方,而是人体上中下三焦的总称,是人体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的作用。此时,应准备入睡,让身心在睡眠中得到休息和恢复,三焦经能够调和诸气,使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通畅。若此时仍未入睡,就会扰乱三焦经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气血不畅,水液代谢失调。另外,长期熬夜还会损伤人体的元气,最首观的就是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养成早睡的好习惯,顺应三焦经的气血流注规律,对于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和健康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时辰养生与五脏气血流注密切相关,每一个时辰都有相应的脏腑当令,遵循这些规律进行养生保健,能够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得到充分的滋养与呵护,气血运行顺畅,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初学医者和养生爱好者,应该深入研究和实践时辰养生法,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