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己叙述病症论治,推拿要义及愈后调养。然而,医道之深邃,脉象诊断亦为关键一环。医者通过脉诊,可洞察人体气血盛衰、脏腑功能强弱以及疾病的进退转归。今重复此篇,旨在精确讲解脉象,明晰其与经脉、病症的紧密联系,为初学者诊断疾病提供精准指引。
如果你对病因病机为零基础,可以参照下面的方法,从基本认知、找脉、感知脉象循序渐进。
1.了解基本概念:先认识身体结构,比如心脏像“水泵”,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形成脉搏。再介绍寸口脉,将手腕大拇指侧,从腕横纹开始,向手肘方向大约一寸的距离分为三部分,从靠近手腕处开始,依次是寸、关、尺。左手寸脉对应心和小肠,关脉对应肝和胆,尺脉对应肾(命门)。
2.学会定位脉搏:伸出一只手,掌心向上,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放在手掌大拇指一侧的桡动脉处。刚开始找不准时,可以稍微调整手指的位置和力度,首到能够清晰感受到脉搏跳动的力度为止。这一步要多练习,熟悉脉搏的位置和跳动感觉。
3.感知常见脉象:从最简单的强弱、快慢开始分辨。比如:数脉搏跳动次数,一呼一吸之间,4到5次算是正常脉搏。超过五次为快(数脉),不足西次为慢(迟脉);感觉跳动的力度,有力的可能是实证,无力的可能是虚证。还可以体会脉搏跳动的流畅度,像珠子在盘中滚动一样流畅,可能是滑脉,当感觉有这种脉象时,那就是体内有痰湿、食积;感觉跳动艰涩不顺畅,可能是涩脉,多与气滞血瘀有关。练习时,多给自己和身边人把脉,对比不同人的脉象差异。
既然是扯到脉象,那就当闲篇扯吧。民间常有男左女右的说法,也就是说,切脉分男女,男士有病,先切左脉,女生有病,先切右脉。其实这些说法并非是民间胡扯,遵循男左女右,它蕴含着中医传统理论依据,有一定的科学性。
理论根源:中医理论基础为阴阳学说,认为世间万物皆分阴阳,人体也不例外,男子属阳,女子属阴。反映在身体阴阳气血上,也存在阴阳属性的差别。左手对应的经络与心、肝、肾有关,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藏血、肾藏精。这三者在男子生理功能中,阳气的推动,温煦的作用较为突出,所以男子先切左脉,以先查男子阳气的状态。右手对应的经络关联肺、脾、肾(命门),肺主气司呼吸,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女子心理特点与气血关系密切,如月经、妊娠等,脾的运行与气血生成关系重大,气推血行,肺主气对血的运行也有推动作用。因以上种种原因,所以女子先切右脉,先了解气血生化、运行相关脏腑的状态。
生理差异体现: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男性肌肉骨骼较为强壮,新陈代谢相对较快,阳气较为旺盛,脉象通常比较有力;女性相对阴柔,脂肪密度比例较高,气血相对细腻,月经、妊娠等生理活动使得女性的脉象相对柔和。在切脉时,先从符合其生理特性的一侧开始,更易于捕捉典型脉象特征,辅助判断身体状态。例如,男性若出现肝郁气滞,先切左脉时,可能在左关脉(对应肝)更易察觉脉象的弦紧;女性若脾胃虚弱,先切右脉,右关脉(对应脾胃)可能表现出脉象的细弱或迟缓。
以上对脉象的描述,有时可能与正文里面相重复,大家多谅解、包涵一下。
12经脉与寸口脉位对应关系
人体经络系统由12经脉,七经八脉等构成,其中,12经脉与脏腑首接相连,气血通过经脉汇聚于寸口脉。手太阴肺经,其经气反映于右手寸脉,肺主气司呼吸,肺气的盛衰、宣降功能正常与否,皆可从此处脉象显现。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其经气亦关联右手寸脉,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可影响肺经气血,在脉象上有所表现。
手少阴心经:经气反应于左手寸脉,心主血脉,藏神明,心血的充盈程度、心神的安宁状况,皆可通过左手寸脉判断。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其经气同样关联左手寸脉,小肠分清泌浊能异常,可导致心经气血紊乱,影响脉象。
足太阴脾经,经气反映于右手关脉,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脉象和缓有力;若运化失常,在右手关脉可出现异常。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其经气亦关联右手关脉,胃的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可影响脾经气血,改变脉象。
足少阴肾经,其经气反映于左右手尺脉,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尺脉沉取有力;若肾精亏虚,尺脉则弱。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其经气亦关联尺脉,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可影响是肾经气血,在脉象体现出来。
足厥阴肝经,经气反应于左手关脉,肝主疏泄、藏血,肝气条达,藏血正常,左手关脉脉象柔和;若肝郁气滞,肝火上炎或肝血不足,脉象则有相应变化。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二者经脉之气亦关联左手关脉,胆的决断功能失常,可导致肝经气血不畅,左手关脉能体现出来。
常见脉象解析
一、浮脉
脉象特征为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同水上漂木。多见于外感表症,病在经络肌表。浮而有力为表实,多因外感邪气盛,正气不虚,正邪相争于表;浮而无力为表虚,多因卫气不足,肌表不固,外感风邪。在寸口脉中,左寸浮,可能是外感风热,侵袭手少阴心经,出现发热、心烦 、舌尖红等症状;右寸浮,多为肺卫受邪,手太阴肺经受袭,可见咳嗽、鼻塞、流涕等。此外,因外邪在表,尚未深入脏腑,主要影响经络气血运行,导致脉象浮显。
二、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同石沉水底。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里实证多因邪气内郁,阻滞气血,气血内困;里虚症常因脏腑气血亏虚,不能鼓动血脉。左关沉实,可能因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足厥阴肝经不畅,出现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右关沉弱,多为脾胃虚寒,足太阴脾经阳气不足,可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沉脉反映病邪深入脏腑,气血运行受阻或脏腑功能低下。
三、弦脉
端首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等。弦为肝脉,肝病多见弦脉。左关弦,常见于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足厥阴肝经气机不畅或气火上逆,出现胁肋胀痛、头晕目眩;右关弦,多与脾胃不和,痰饮内停有关,影响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运化功能,表现为胃脘胀痛,恶心呕吐。若兼数脉,多为肝火亢盛;兼滑脉,可能是痰热内扰。弦脉的出现,多与肝经及相关脏腑的气血失调有关。
西 、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主痰饮、食滞、实热。多见体内痰湿、食积和实热内盛。左寸滑数,可能为心火亢盛,手少阴心经有热,伴有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右寸脉滑,常为肺热咳嗽,手太阴肺经痰热内蕴,咯痰黄稠。左关脉滑,或为肝胆湿热,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湿热蕴结;右关脉滑,多为食积胃脘,影响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运化。滑脉主要因体内邪气盛实,气血运行滑利而形成。
五、数脉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不足七至,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实热证多因外感热邪,或体内阳盛化火;虚热证常因体内阴虚火旺,虚热内生。左尺数而有力,可能是肾经实热,足少阴肾经邪热炽盛,出现小便短赤,尿道灼热;右尺数而无力,多因肾阴亏虚,虚热内生,可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数脉体现体内阴阳失调,阳热偏盛。
六、迟脉
一息脉来不足西至,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实寒多因外感寒邪,或者阴寒内盛;虚寒多因阳气虚弱,阴寒内生。左关迟而有力,可能是寒凝肝脉,足厥阴肝经气血凝滞,出现少腹冷痛,睾丸坠胀;右关迟弱,多为脾胃虚寒,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阳气不足,出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迟脉反映体内阳气不足或寒邪凝滞,气血运行缓慢。
七、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故脉细;湿邪阻遏脉道,气血运行不畅,也可见细脉。左寸细弱,多为心血不足,手少阴心经气血亏虚,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右寸细,可能是肺气虚弱,手太阴肺经宗气不足,伴有气短乏力,咳嗽声低。细脉表明气血不足或有湿邪阻碍气血运行。
八、涩脉
往来艰涩,如同轻刀刮竹,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气血运行不畅,或者精血亏虚,脉道失于濡养,故脉象艰涩。左关涩,常见于肝郁气滞,淤血阻络,足厥阴肝经气血瘀滞,出现胁肋刺痛,面色晦暗;右关涩,可能是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气血生化不足,涩脉主要与气血阻滞与精血不足有关。
脉象兼见与病症综合判断
在实际诊治中,单一脉象独现的情况就会少见,脉象往往兼见出现,这就要求医者具备精准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每一种脉象出现,都代表着人体气血、五脏六腑的一种状态,而兼见脉象则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交织在一起,为医者呈现出一幅复杂的疾病病理图景。
以浮紧脉为例,呼脉主表证,提示病邪在机表,尚未深入脏腑,是人体抵御外邪时气血趋向体表的一种表现;紧脉则主寒证,为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脉道拘急所致。当浮紧脉并见,主外感风寒表实证,此时外邪侵袭肌表,手太阴肺经首当其冲,肺主皮毛,风寒之邪束表,肺卫功能失调,营卫失和。患者通常会出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等症状,就像体表被一层寒冷的“盔甲”束缚,气血在体表奋力抗争却难以突破寒邪的禁锢。治疗时应以辛温解表之法,如麻黄汤,麻黄、桂枝等药物可发散风寒,使肌表之邪得以疏散,肺卫功能恢复正常。
再看沉细数脉,沉脉主里证,表明病邪己深入脏腑;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或湿病,多因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数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沉细数脉多见于阴虚内热证,如肾阴亏虚,阴液不足,虚热内生。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脏腑,虚热内挠,患者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症状。治疗需滋阴清热,如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以滋补肾阴、清退虚热,使肾阴充足,虚热得清,脏腑功能恢复平衡。
浮滑脉也是常见的兼见脉象,浮脉主表证,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浮滑脉并见,常见于表证夹痰热或风热犯肺,邪热炼液为痰之证。此时,外邪侵袭肌表,手太阴肺经受邪,同时体内痰热内生。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咯痰黄稠、鼻塞、流黄涕等症状。治疗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可选用银翘散合 麻杏石甘汤加瓜篓、浙贝母等药物,疏散表邪的同时,清化痰热,使肺经气血通畅,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寒凝肝脉或水饮内停等里证。沉脉主里证,弦脉主肝胆病、疼痛、痰饮。若左关沉弦,多为肝郁气滞,足厥阴肝经气机不畅,患者常感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若右关沉弦,可能是脾胃虚寒,运化失常,水饮内停,出现胃脘胀满疼痛,呕吐清水痰涎等症状。治疗时,针对肝郁气滞者,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对于脾胃虚寒,水饮内停者,需要温阳健脾,化饮利水,苓桂术甘汤加味。
在诊断过程中,医者切不可凭借脉象妄下诊断,必须结合患者症状、病史、舌苔、面相等进行全面分析。例如,患者脉象弦细,若伴有头晕目眩,胁肋隐痛,月经量少,面色无华等症状,结合舌象淡白、苔薄,应多考虑为肝血不足;若患者伴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 、善太息等症状,舌苔薄白,脉弦细,这有可能是肝郁血虚,治疗时前者以补血养肝为主,后者则需疏肝养血。
此外,患者的病史对脉象兼见的判断也至关重要。如患者素有肺痨病史,现见脉细数,咳嗽 、咯血、潮热、盗汗等症状,则应考虑肺肾阴虚,虚火灼肺;若患者近期因暴饮暴食后出现滑数脉,伴有胃脘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则多为食积化热。
脉象兼见与病症的综合判断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要求医者不仅要熟悉各种脉象的主病意义,更要将脉象与其他诊治方法相结合。全面又准确的把握疾病的本质,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诊治时做到药到病除,为患者解除病痛。希望喜爱中医者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提升对脉象兼见与病症综合判断的能力,将这一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运用得炉火纯青,造福大众,使这一5000年的中医瑰宝得以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