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有请一班二组…”
“接下来,有请二班一组…”
“接下来,有请三班班长王成,带领三班全体同学上台朗诵诗词《采桑子.重阳》”
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由三位老学员,王成,姜大虎,詹海组成的全男子班级,除了三位老学员,其它都是年岁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最小12岁,最大的有23岁,其中13个20岁以上,都是平日里种田种地的一把好手,那天王晴普及新学,他们有的是被家人趁着农闲,推出来参加学习,还有的是自己争取的。
尽管他们年纪相对较大,甚至其中一个都己经成家,王晴都要叫叔,但不得不说,的的学习速度尽管起步晚,但理解那是一等一,这个班也能算作是速成班了。
王晴知道他们只是趁着农闲有时间,春耕开始那估计就来不成了,毕竟农人还是还是要以田地为主的。
他们没有拿纸稿,是脱稿朗诵,这首《采桑子.重阳》连着毛主席一共52个字,被他们朗诵的优美动听。
的朗诵,更多,更稳定,更的情绪,朗诵的诗词果然是气势磅礴。
与叽叽喳喳、活力有余却定力不足的小孩子们不同,这个速成班大半由平日里扛惯锄头、熟悉田间劳作的农人组成。
他们虽己过了求学的黄金年龄,却有着生活赋予的深厚阅历和强大理解能力。
农闲时,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齐聚一堂,学习效率丝毫不输少年,可一旦春耕的号角吹响,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扛起农具,回到那片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短暂的学习时光,成为他们农忙生活中别样的精神滋养 。
这样一个特殊的班级,只用短短二十几日,简单的计算己经不在话下,拼音读写也能顺利完成,这样的成果众人全都看在眼里,若不是场地不够,估计全村的人都会来报名了。
虽说他们也能跟着家里的小孩,读认写一些,但学习的气氛不一样,成果自然就会不一样了。
王晴也看到了这些成果,考虑着,等新学堂盖好了,倒是可以分批组成一个农人夜校,想到了,就自然要让众人高兴一下。
等到三班朗诵完毕,众人依旧是很给力地鼓掌庆贺,甚至更大声,毕竟这一班有一半都是农人,平日再省吃俭用,有勇气,有机会参与新学 学习,现在还能在全村人面前风光表演,众人不羡慕是不可能的,就全都赋之掌声了。
掌声,既是与之间祝福,也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认可。
台上众人,咧嘴无声的笑容,也被王晴用拍立得都拍了下来。
团体的表演结束,就到了个人参赛者登场了,几乎是三个班的班组大小干部,都报名了,连王瑾也在其中。
第一个上场的自然是一班班长陈茵,作为女性新学的代表,陈茵展现了与封建时代女性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她对新学的热忱,冲破旧俗的藩篱,成为女性主动求学的典范,她打破女性囿于闺阁、知识匮乏的局限,怀揣着强烈的学习意识,勇敢地站在众人面前,以自身为旗帜,引领女性对知识的无限渴望。
一身浅灰的对襟衣裙,头插一朵鲜红茱萸,听到王晴的喊她名字,陈茵眼神瞬间锐利而坚定,步伐沉稳且自信地迈向竹台中央,那身姿透着一股不容小觑的飒爽与果敢。
她先是对着王晴行了一礼,眼神明亮地看着王晴,似在说先生我上台来了,是不是没有让你失望。
个人参赛声音自然没有团体的响亮,王晴看着纸上的名字念道:“有请一班班长陈茵同学,朗诵诗词《重阳席上赋白菊》”,报完她就顺手把喊话筒递到陈茵手上。
陈茵还没有开始朗诵,台下就突起起一片掌声,全场所有的女性全都站起身来,为她鼓掌鼓劲,虽没有大声喊她加油!但这种无声的支持无疑才最是珍贵。
陈茵眼中忍着眼中的水渍,接过王晴递到手边的喊话筒,就自然地对着喊话筒,开始了她的人生第一次个人诗词朗诵。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色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在满是蓬勃朝气少年的舞台上,陈茵恰似那朵与众不同的白菊。
浅灰色的对襟衣裙,那淡雅的色调如白菊素净的花瓣,头上鲜红的茱萸似花蕊般明艳夺目。
与他人或激昂或轻缓的表演不同,陈茵的朗诵声音如潺潺清泉,不张扬却自有力量,似有着白菊的宁静与坚韧,不随波逐流,不刻意迎合,她的字句间里融入了自己对新学的感悟,如同白菊在寒霜中坚守的独特姿态,以自己的节奏绽放光芒,不被世俗定义,于这竹台上独树一帜,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
诗人由花及人,将白菊比作自己,把赏菊的酒席比作“少年场” ,虽为“白头翁”,却能与年轻人一同在酒席上欢歌,展现出一种虽年老却心态年轻、积极融入的画面,传递出豁达、乐观的情感氛围, 被陈茵表现得淋漓尽致。
热烈的掌声如滚滚春雷,在竹台西周回荡,那是对陈茵精彩朗诵最诚挚的赞赏。
面对着如潮的掌声,陈茵眼中忍着的水渍终是无声洒落,对着台下就是深深一鞠躬。
接下来就轮到王瑾了,陈茵的收到的热烈掌声,刺激到了这个敏感的孩子,在王晴喊他名字时,脚步沉稳地走上竹台上,同样是对着王晴一礼,面色沉静,没有平日的撒娇耍泼,有的只是对师长的敬重。
随着一声,“有请一班纪律组长王瑾 朗诵诗词《九日齐山登高》。”
台上站着王瑾接过姐姐递过来的喊话筒,台下先是泛起一阵轻微的骚动,毕竟曾经那个成绩不好、总被取笑的印象太过深刻。
但少年深吸一口气,眼神坚定,开始朗诵。
《九日齐山登高》唐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
一首不长不短的诗词,少年也是一样脱稿朗诵, 他的声音虽是强装着的沉稳,略显生涩,却满是认真,仿佛将众人带入了那秋日江景之中,江水映着秋影,大雁展翅高飞。
随着诗句流淌,他渐渐放开,“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那质朴的语调中,有着对过往困境的释然,也有着对未来的期许。
众人原本带着好奇与怀疑的目光,慢慢被他吸引。
看到曾经那个自我放弃的少年,此刻在台上努力展现自己,朗诵出如此豁达的诗句,大家心中满是惊讶与感动。
从他的朗诵里,众人感受到了一种破茧而出的力量,就像在困境中依然奋力生长的幼苗,虽不完美,却足够震撼。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台下短暂的寂静后,爆发出如雷的掌声,那是对他勇气和努力的认可 。
诗人重阳节与朋友登高的情景,既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豁达,又流露出人生不如意的淡淡哀伤,开篇描绘江景秋影,奠定清朗基调;颔联写尘世难得开心,要尽情享受当下;颈联劝慰不必为时光流逝而悲叹,应举杯畅饮;尾联用典,以齐景公的典故传达不必过于伤怀的态度 。
王瑾朗诵的虽没有陈茵那样的意境随身之态,却也依然难能可贵。
王晴也觉得王瑾选《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挺合适、挺有意境的。
诗中那种即便人生有不如意,也能豁达面对、及时行乐的态度,和弟弟的经历相呼应,他曾经因为成绩不好被取笑而想放弃,如今在鼓励下重新振作,努力展现自己,就如同诗里说的不用为时光流逝、过往挫折而遗憾,要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这种人生态度上的契合,让王晴双目通红。
透过面前少年的身影,似看到曾经那个成绩不好而自我放弃的弟弟,初中就外出谋生养家,她曾满心忧虑与疼惜。
如今再看他这般重拾勇气,勇敢地站在台上展现自己,王晴欣慰于弟弟的成长,感慨着这份转变的来之不易。
不顾全村众人的目光,王晴一步上前,环住这个比他还高的少年,对他说道“真是好样的,少年,加油!”
(夸别人好夸,夸自家很是别扭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