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盛典筹备,京城万民祈愿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皇宫的青石地面上洒下斑驳光影。
萧逸满面春风,快步迎向老国公沈怀瑾与老夫人,恭敬行礼:“外祖父、外祖母,一路舟车劳顿,快随我去膳厅歇息用膳。”
说罢,侧身引领,动作间满是敬重。
步入宽敞华丽的膳厅,水晶吊灯的光柔和地铺,洒在精美的红木餐桌上,西周墙壁挂着名家字画,墙角摆放着珍贵瓷器,彰显皇家气派。
萧逸微笑着,语气亲和:“外祖父、外祖母,快请入座。
今日特意让御膳房,准备了些清淡滋补的菜肴,长途奔波后,正适合调养胃口。”
老国公沈怀瑾微微颔首,眼中满是欣慰:“逸儿,你如今贵为天子,日理万机,还对我们关怀备至,实在难得。”
膳厅内,佳肴香气西溢,一道道精致菜品,被身着整齐服饰的宫女小心翼翼端上桌。
盘中食物摆盘精美,宛如艺术品。
三舅舅沈逸明端详着面前的菜品,赞不绝口:
“这御膳房的手艺,愈发精湛了,就说这道清蒸鳜鱼,鱼身的刀工均匀,火候恰到好处,光是看着就令人垂涎。”
小表妹沈雨,眼睛亮晶晶的,轻轻拉了拉老夫人的衣袖,撒娇道:“外祖母,您看那道桃花酥,做得跟真的桃花一样,好漂亮,我好想尝尝。”
老夫人慈爱地摸了摸小孙女沈雨的头,嘴角含笑:“乖孩子,想吃就吃,别拘谨。”
萧逸笑着摆摆手:“外祖母,小表妹天真烂漫,不必约束,让她尽情享受美食便是。”
用餐时,气氛温馨融洽。萧逸放下手中玉箸,神情温柔且坚定,环顾众人后说道:“外祖父、外祖母,待登基大典和封后大典结束。
我打算为瑶儿,举办一场盛大非凡的婚礼,让天下人都见证我对她的深情厚意。”
李瑶的眼眸中闪过惊喜与感动,脸颊泛起淡淡红晕,轻声说道:“陛下,其实……”
老国公沈怀瑾轻轻点头,语气中满是赞同:“逸儿,你的想法甚好。
瑶儿聪慧善良,知书达理,理应风风光光地成为皇后,这场婚礼必不可少。”
老夫人也轻轻擦拭眼角,慈爱地说:“是啊!
我的外孙媳妇,值得拥有一场最完美的婚礼,也让天下人看看咱们皇家的气派。”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婚礼充满期待。
饭后,萧逸立刻召来礼部尚书王大人与负责筹备,登基大典的官员们,齐聚在宏伟的御书房内。
巨大的书案上堆满了,各种典籍和文件,墙壁上悬挂着大幅的江山社稷图。
萧逸神色庄重,目光扫过众人:
“登基大典乃国之大事,必须办得庄严肃穆、尽显皇家威严。
如今距离大典时日无多,各项筹备工作进展如何?”
礼部尚书王大人,赶忙上前一步,恭敬地呈上一本厚厚的册子:
“陛下,登基大典的流程己基本拟定,从祭天仪式到登基宣誓,再到接受百官朝拜,每一步都依照祖制,臣己反复核查。
场地布置方面,太和殿及周边区域正在紧锣密鼓地装饰,力求呈现出最隆重的景象。”
萧逸翻开册子,仔细审阅,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
“祭天仪式关乎国运,细节万万不可出错,务必确保仪式所用的器具、祭品皆为上乘。
登基宣誓环节,誓词要简洁有力,彰显我朝的治国理念与对百姓的承诺。”
这时,负责礼仪的官员补充道:“陛下,大典当日,百官的站位、行礼的规范,臣等也在加紧训练,定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萧逸微微点头:“很好,此事关乎国家颜面,你们务必尽心尽力。
另外,封后大典与婚礼的筹备也不可松懈,要与登基大典的规格相匹配。”
众人领命后,匆匆离去,继续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
萧逸又叫来钦天监,与老监一同研究婚礼和封后大典的良辰吉日,经过一番慎重的商讨,最终确定了各个盛典的日期。
与此同时,京城的大街小巷,己经传遍皇上要举办登基大典、封后大典以及盛大婚礼的消息。
百姓们三五成群,兴奋地议论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集市的一个摊位前,一位卖布的大娘,满脸笑容地对旁边的人说:“听说了吗?
皇上马上要登基,还要给王妃封后、重新办婚礼呢!
这可是咱们京城 ,多少年都难遇的大喜事啊!”
旁边的一位大叔笑着回应:“那可不,咱们皇上和皇后都是难得的好主子,这几场大典一办,往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有盼头!”
另一位年轻的媳妇也凑过来,兴奋地说:“是啊!
我还听说:皇后娘娘今年会给咱们发新的粮种,还有能填饱肚子的土豆、地瓜呢。
这可真是,咱们老百姓的福音啊!”
“真的吗?
这可太好了!”
一位老者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要是真有新粮种,咱们的收成肯定能大幅提高,再也不用担心挨饿受冻了。”
这时,一个年轻人惊讶地说道:“我还听说青平洲那里种的土豆亩产可达几千斤呢!”
众人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这么高的产量?
那以后咱们的生活,可就有保障了!”
一位妇女激动地说道。
“看来跟着皇上和皇后,咱们的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一位小伙子满脸憧憬,眼中充满对未来的期待。
在京城的官员府邸中,同样也在热议着这些事。
户部侍郎赵大人的夫人坐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精心梳妆打扮,转头对身旁的女儿说道:“女儿啊!
你看皇上如今大事不断,等这些大典过后,后宫说不定就要充盈起来了。
咱们得好好谋划谋划,说不定你也有机会进宫侍奉皇上,到时候咱们赵家,就能更上一层楼了。”
赵小姐微微皱眉,轻声说道:“母亲,您别想太多了。
皇上和皇后感情深厚,岂是那么容易就能插足的。
而且,我也不想卷入宫廷的纷争之中。”
赵夫人打断她的话:“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多少人求之不得呢。
只要你能进宫,凭借你的才貌,一定能得到皇上的青睐。”
赵大人在一旁听到她们的对话,微微皱眉:“夫人,此事不可操之过急。
皇上英明神武,岂是那么容易被蒙蔽的。
咱们还是要谨慎行事,不可轻举妄动。”
而在礼部尚书王大人的府邸中,王小姐坐在花园的石凳上,手中拿着一本书,脸上带着不屑的神情:
“那些人就知道想着把女儿送进宫,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皇上和皇后情比金坚,岂是他们这些小伎俩能破坏的。”
王大人笑着走过来,摸了摸女儿的头:“还是我的女儿明白事理,咱们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去参与那些无谓的争斗。
这宫廷之中,水深着呢。”
在吏部尚书孙大人的家中,孙夫人满脸焦急地,在房间里踱步:“老爷,你看其他官员都在想办法,咱们是不是也该行动了?
咱们家的女儿如此优秀,若是能进宫,必定能为咱们孙家带来荣耀。”
孙大人坐在椅子上,冷哼一声:“急什么?
皇上可不是昏君,不会轻易被这些歪门邪道所左右。
咱们还是要把心思,放在为朝廷效力上,不要想那些投机取巧的事情。”
然而,并不是所有官员都像孙大人这样清醒。
工部侍郎钱大人,坐在书房中,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贪婪: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若是能把女儿送进宫,我在朝中的地位就能更加稳固。
只是该如何运作,才能让皇上注意到我的女儿呢……”
他的夫人在一旁,不停地出谋划策,两人沉浸在自己的如意算盘中,全然不顾其中的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筹备工作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礼部的官员们日夜忙碌,精心筹备着登基大典、封后大典和婚礼所需的一切。
从华丽的服饰、精美的饰品,到庄重的仪式用品,每一样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制作。
皇宫的工匠们也加班加点,赶制出各种装饰皇宫的物件,力求让整个皇宫在盛典之日焕然一新。
京城的百姓们,也满怀期待地盼望着,这几场盛大的典礼。
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布置街道,悬挂红灯笼,张贴喜字,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喜庆而热烈的氛围之中。
大家都满心期待着,期待着这几场盛典的到来,也期待着在皇上和皇后的治理下,国家能够繁荣昌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未来的生活能够更加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