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历—秦王政十二年。
十一月。
冬。
公元前235—丙寅年记。
薛不凡手持大秦改革纲要,坐在大殿左侧第一的位置,目光坚定地望着身旁的秦王嬴政。
寒风透过殿门缝隙,吹拂着二人的衣摆,却无法吹散大殿内热烈的气氛。
“从古至今,夏朝之前,并无国家之概念,治国之道、强军之策、变革之举,皆由贵族自行决定。”
薛不凡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
嬴政微微点头,目光深邃:“这些贵族并非天生地长,而是手握权柄后,由王所赐予。”
薛不凡轻笑一声,话题一转:“自周朝起,奴隶制仍然存在,长子继承制被提出。先王逝世,更有陪葬之制。大王觉得这些制度是否合理?”
嬴政沉吟片刻,认真答道:“周礼虽有可取之处,但我大秦并无陪葬之制,亦无奴隶制。至于长子继承,寡人认为此事可取。”
薛不凡笑容更甚:“那么,大王是否觉得女子也可为王?”
嬴政一愣,疑惑道:“女子做王?”
“对!女子做王,是为女王。如大王子女中有如妇好皇后一般的奇女子,大王是否觉得,女子也可担当此重任?”薛不凡目光炯炯,认真问道。
嬴政陷入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如果寡人有妇好皇后这般优秀的女儿,王位自然可传于她。”
薛不凡点头:“第一能力、品性已具备;第二学识、眼见也已具备;那么第三点呢?无此先例!该如何是好?”
嬴政霸气十足:“无先例?寡人便开此先例!”
薛不凡恭维道:“大王实为千古第一明君!”
嬴政听罢爽朗一笑:“哈哈!还是先生有眼光!”
薛不凡趁热打铁:“三点皆准,先例一开,那这长子继承制是否可改?”
嬴政毫不犹豫:“当然可改,且非改不可。选君之时,亦要优中选优,贤中择贤,方为上上选。”
薛不凡激动不已:“我王霸气!此法一开先例,为女帝喝彩!”
嬴政急忙摆手:“女帝?帝王?寡人只是个王啊!先生,这不对!”
薛不凡微微一笑:“大王一统天下,天下皆服。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秦土。如此功绩,大王便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到那时——”
嬴政被这宏伟蓝图所震撼,急切地追问:“先生速速讲来!到那时如何?”
薛不凡停顿片刻,声音更加:“到那时,大王功绩齐天、四海宾服!古今往来,何人能受此殊荣?”
嬴政面红耳赤、激动不已:“是寡人!是寡人!”
他激动的抓起薛不凡的手。
摇着薛不凡的手说。
“先生!这是寡人!”
薛不凡诱惑道:“那时,大王便可称皇、称帝!”
嬴政大声说道:“称皇?称帝?”
“寡人全都要!皇帝!寡人是皇帝!”
“谁的皇帝?”薛不凡轻声诱导。
“我大秦的皇帝!”
嬴政帝王之气迸发,无比霸气地说道。
“寡人为秦始皇!”
他高声宣告。
“寡人名为嬴政!赵氏!天下人皆知寡人是何人!”
大殿内回荡着他威严而坚定的声音。
“这才是我大秦的王该有的气度!”
“霸气!”
“让韩非进来。”薛不凡看了眼嬴政,转头对一旁的近侍吩咐道。
“诺!”近侍应声而出。
片刻之后,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随即在门外停下。
侍从高喊道。
“韩人韩非到!”
只见韩非抱着多部书籍,大跨步走了进来。
他来到薛不凡身侧,恭敬地跪拜下来。
“韩人韩非,拜见秦王。”韩非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体顺有礼。
“韩人免礼,坐。”嬴政微微一侧身,指向薛不凡身旁的位置。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威严,但眼神里却流露出一丝好奇。
“大王,大秦虽称之为秦国,然而其治国之路却是摸着石头过河,未知深浅。此言是否恰当?”薛不凡微微欠身,向嬴政问道。
“寡人自接手大秦以来,确实未曾深入考虑过这个问题。请先生赐教。”嬴政躬身一礼,态度极为谦卑。他的这一举动,让韩非很是惊讶。
薛不凡将他的神情看在眼里,对他说:“不要从别人口中去了解一人,你当要亲自去了解,那才是真正的他,明白吗?”
“学生明白。”韩非拜谢。
“观如今七国纷争,战国七雄并立,唯独大秦依法治国,与他国迥异。然而国情不一,若借他国之法来治理我大秦,大王觉得此举可行否?”薛不凡引导着话题,目光深邃地望向嬴政。
“不可取!我大秦自商君变法以来,借鉴他国之法皆是经过深思熟虑、斟酌再三的。寡人深知先生之意,先生莫非是想改革法律?”嬴政说到这里,已是恍然大悟,明白了薛不凡的用意后,便出声询问。
薛不凡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这位是苟子的高足,名曰韩非,与李斯同出法家之门,韩非为兄,实乃法家之翘楚。与我学过几日,若大王能得韩非之助,立法改法之事必能如臂使指。然而,有一事相求,还望大王恩准。”薛不凡深知李斯心怀私心,欲借此机会加以援手。
“先生但说无妨,寡人自当从命。”嬴政豪迈地应允道,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还望大王切勿让李斯知晓此事,更不可让二人私下相会。”薛不凡言辞恳切,神色凝重。
“先生莫非有所顾虑?寡人明白了,先生尽管放心,寡人定当妥善处置,绝不会让此事有丝毫疏漏。”嬴政点头应允。
“韩非谢过大王,也谢过先生!”
韩非心中虽疑惑先生为何要请求大王,但深知先生行事必有深意,于是恭敬地表达了自已的感激之情。
薛不凡从韩非手中接过书籍,随手翻开一本《税务法》,缓缓说道:“大王,是时候让大秦的子民们得以喘息了。”
言罢,他将书籍恭敬地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