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辅佐刘备
穿越三国之辅佐刘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三国之辅佐刘备 > 第51章 袁术亡

第51章 袁术亡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三国之辅佐刘备
作者:
快乐小生
本章字数:
7866
更新时间:
2024-12-28

袁术退往历阳,曹操占领寿春,而荆州刘表占据庐江,幽州占据九江郡。孙策占据丹阳、丹徒、曲阿、等郡县与纪灵对战在历阳。

曹操进入寿春,郭嘉建议曹操先退守兖州。主公,我军攻克寿春,已收复寿春之地,不如退军返回兖州。

奉孝这是为何?

主公,寿春虽得,但是远离我兖州,而扬州之地必成各路诸侯必争之地。

奉孝之言,让我拱手让给他人?

主公,我军现在兖州和司州,如果主公能收复豫州那这寿春就不必让于他人,为今之计我们只能先让给他人,等我们夺取豫州之后再攻取也不迟。

主公,奉孝所言不无道理。我军远道而来,如果真与其他兵马发生争执,恐不利于我军。

嗯,既然志才和奉孝都是这样想的吾就让与他们。

可惜我军消耗了如此大的物资和人力。

主公正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与其再次争夺不如舍弃而求它。比如并州凉州,豫州之地。

嗯。也对。传令大军撤回许昌。

报,将军曹军突然退去。

哦,难不成曹操放弃了寿春,想要夺取别处?

兴平将军不如我军趁机占领寿春。

文远如果让你驻守寿春你会怎样?

坚守不出,以待时机。

好,文远,你领兵马一万去驻守寿春。裴元绍。

在,孙策方向如何?

将军,孙策已经攻下历阳,袁术前往合肥。

好,既然孙伯符已攻下历阳,那我军就没必要再此逗留。不知何人愿守九江?

我愿驻守九江。

曹将军,还是和我回幽州吧,奉先将军成婚,你这岳父不在,成何道理。

能为主公驻守一方,儿女情长可暂时放在一边。

曹将军话是这么说,但是事关女儿幸福,你这岳父不去会让女儿伤心。

是啊曹将军,你还是回去吧。

那好,我听兴平将军的。

还有谁愿意驻守?

我驻守吧。糜芳走了出来。

张亮看着糜芳皱起了眉头,他可是知道,糜芳投降孙权才使得关二爷丢了性命,若是他在此反水,岂不是害了文远将军。

子方。若是孙策领兵十万你待如何应对?

这……坚守不出。

若是孙策强攻你又该如何?

这……不知。

你也不适合再次。

焦触将军?

在。

你可愿驻守九江?

全听从将军调遣。

那好,我拨于兵马两万驻守九江郡县。君义将军?

在,你可愿与焦触将军一同驻守?

在下愿意。

那好,裴将军,一会给焦触将军留下五十精锐,一切听从焦触将军调遣。

是。

文远若是有事可传信焦触将军和君义,或者向徐州传信。

兴平将军放心。

既然这里无事,大军明日返回各州郡。

子龙还是回青州吧!

兴平,太史慈将军乃是一员虎将不如让其调往徐州坐镇。

嗯,子义将军勇武而且仁义,若是在青州是埋没了,但是让其坐镇一方恐怕不行,子义将军适合征战一方,这样吧,我回幽州之后,禀报主公让其前往幽州。

这样也好。

孙策得知袁术在历阳。命令大军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历阳,就在历阳快要攻克时,袁术和众人商议退兵前往合肥,纪灵派人坚守城池。

而袁术带着家眷和杨弘等人在纪灵的护送下领兵三万往合肥而去。

主公,袁术从西门撤走往合肥而去。

黄将军可看的清楚?

看清楚了,就连纪灵也在其中。

这么说历阳兵马已不足,伯符可让黄将军领一军追赶,就算杀不了袁术,也要夺下几面旗子。黄将军夺下旗后换上袁术军服,假装袁术已到合肥,现派兵来援,咋开城门。

好,公瑾好计策,黄将军我给你三千兵马。

主公,不必,我只需两千即可。

黄将军要小心才是。

黄盖走后,伯符可传令退兵。

主公为何退兵?

是啊,我军马上就要登上城头?

文珪、文向不必担心,这历阳很快就会被拿下。

黄盖领兵两千追赶袁术。

袁术得知身后有追兵,下的一身冷汗,这才几日从寿春前往历阳,有转向合肥,袁术身体早已熬不住了,在路上病到了。

黄盖和纪灵杀了一阵,杨弘让纪灵不要恋战,纪灵便打边退。

黄盖看差不多了,就停止追击让手下士卒换了袁术衣甲前往历阳而去。

两千军马虽不多,但是白天诈门肯定不行,于是找了地先休息了,待夜里再去。夜里黄盖带着人马来到城下。

城上何人守城?

你们是从哪来?

我奉陛下之名前来支援,不知城上哪位将军?

我乃是张勋。

原来是张将军,快放下吊桥让我等你就去,陛下有口御让我进城之后传旨。

你们稍等一下。

去让陈兰将军和桥蕤将军来。

是。

不一会儿,陈兰和桥蕤来到城上。

张将军怎么了?

陈兰将军城下来了一队人马说是陛下让其从合肥支援的。

哦,竟有此事?

桥蕤将军恐怕有假,以我对陛下的了解陛下不会派兵来援。

那该怎么办?

城下的人听着,夜里不方便认,明日白天我在放你们进城,有劳兄弟们在城外休息一夜。

城上可是陈兰将军?

正是在下。

陛下有旨让陈兰将军前往合肥。有桥蕤将军暂代历阳太守之职,让陈兰将军今日就往合肥。

可有圣旨?

陛下刚到合肥就传下口谕,并让我等支援桥蕤将军。

陈将军我看他们不是敌军,不如让他们进,你也启程前往合肥见陛下去吧?

嗯,也好,那这里就交给桥蕤将军和张将军了。

陈兰将军放心。

城下的兄弟们稍等我这就放下吊桥。

黄盖在后面看着吊桥放下来,便命人按叙进入城内。

陈兰和桥蕤准备下城,突然黄盖一声杀。

陈兰这才知道中计了。并命令手下士卒赶紧关城门。奈何城门已被黄盖军把守,而且吊桥绳索已被砍断。孙策看着城上火光升起,立马传令大军杀向历阳。陈兰看大势已去只能趁着深夜与桥蕤和张勋一同从北门逃出。

历阳守军没有了主将,很快就被孙策全部拿下。

主公,陈兰和桥蕤一逃。投降这近一万多人。

嗯,传令大军进城休息,还有让人去袁术住处搜查玉玺。

主公还是我亲自去吧。

有劳黄将军了。

传令潘璋和徐盛二人,领兵三万前往合肥,大军修整三日向合肥进攻。

报主公,曹军已退往许昌,幽州兵马占领寿春和九江诸县,由张辽和焦触驻守,其他军马退回各州。

不必管他们。我军攻取合肥再说。

荆州刘表,河内太守王邑和河间太守张扬得知曹操和刘备撤军,也也相序离开,荆州刘表占领了庐江,暂由文聘坐镇。

袁术来到合肥一病不起,有的知孙策派兵来攻合肥,一口鲜血吐出。

陛下,不如我们先孙策投降?或者将帝号去掉。

杨长史去让袁胤来,我有事安排。

是,陛下。

兄弟唤我何时?

贤弟,为兄恐怕不行了,今有杨长史在,我有一事忠告,为今天下只有幽州刘备方可平定天下,曹操不过是一枭雄成不了气候,而孙策不过是一只虎,只能偏远一方,我去之后贤弟可带是我自家眷前往幽州投降刘备。

至于本初,虽是嫡外之兄,却也是袁家一脉,他离开也是正确,也是保存我袁氏血脉。这是传国玉玺,孙策紧跟其后,就是为了它,杨长史一定要与袁胤保护好它。

陛下。

杨长史不要再称呼我为陛下了。

传纪灵将军。

纪灵来到袁术身前。主公。

纪将军跟随我多年,我不能给予你什么,今日之后纪将军可随时离去。

主公,纪灵不会离开主公。

纪将军。

话还没说完袁术就不行了。

为了隐瞒袁术已故,杨弘和众人悄悄将其埋葬,并且趁着深夜袁胤和杨弘在纪灵和乐就、梁纲,舒邵,黄猗等人的护送下前往寿春,为了不暴露行踪,纪灵建议白天休息晚上行军,而且不打火把。

等,杨弘袁胤离开合肥三日,孙策才带着大队人马赶到,让其徐盛潘璋城下挑战,二人在城下喊了半天也不见有人理会,便退回营寨。

主公我等在城下挑战,不管如何喊话,城上无人理会我等。

文珪可看清城上人马?

公瑾,城上是有人马,而且还有人走动,就是不理我等。

伯符,看来袁术想闭门不出了。

未必,想让军士下去休息吧!公瑾随我前去看看。

两人来到城下,看着城上士卒来回走动,就是不看自已。伯符,你看那,怎么会有百姓在城头上?

我也在想,若是城中兵马有限,不可能,袁术从历阳退走时兵马至少三万。

公瑾,除非有一种情况,城中现在无兵。

莫非?伯符快传令大军准备攻城。

公瑾这是为何?

城中并无兵马,袁术已经逃往他处,现在城中兵马只是本地守城士卒。

?(?????)? ?? 加油?(?????)? ?? 加油?(?????)? ?? 加油?(?????)? ?? 加油?(?????)? ?? 加油?(?????)? ?? 加油?(?????)? ?? 加油?(?????)? ?? 加油?(?????)? ?? 加油

历史人物:

袁胤东汉末年历史人物

袁胤(生卒年不详),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人,东汉末年袁术部将。曾任丹阳太守,为孙策击溃。

袁术死后,与黄猗等抬术棺柩,带领余众投奔皖城刘勋。

黄猗东汉末年官吏、袁术女婿

黄猗,东汉末年人物,是官吏,袁术的女婿。

梁纲东汉末年武将

梁纲(?~197年)东汉末年袁术手下武将。建安二年,袁术侵略陈国,撤退时令其与桥蕤等人留在陈国抵抗曹操,兵败被斩。

《三国演义》中,梁纲死于寿春。

乐就

东汉末年袁术部将

乐就(?-197年),东汉末年袁术手下武将。建安二年,袁术侵略陈国,撤退时令乐就与桥蕤等人留在陈国抵抗曹操,兵败被斩。

《三国演义》中,乐就死于寿春。

舒邵东汉末年人物

舒邵,(?~?)年,东汉末年人物,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是袁术手下的官员,曾为亲戚报仇而杀人,后来将袁术给的军粮散发给民众险些被袁术问斩,幸亏袁术被其感动方免过死劫。

潘璋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

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潘璋擒获关羽,并夺取了青龙偃月刀及赤兔马,而且描写了在夷陵之战被为父报仇的关兴所杀,但实际上都是虚构的小说效果。

徐盛

三国时期孙吴名将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

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地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

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中疑城之计而退走。

黄武年间,徐盛病逝。徐盛曾因濡须一战获得君主大加赞赏。

他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其官爵由儿子徐楷继承。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