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食堂打饭师傅,是邻村人,妻子生病常去父亲的药店买药认识我,每次打饭都会给我满满的一碗,其他同学羡慕的说:“你真幸运,每次给你这么多饭。”
同学多是附近村里的人,有不少认识的人,尽管是第一次一个人离开家生活,一点儿也不觉得陌生害怕。而是带着好奇的心情,对于一切都感兴趣。
教我们数学的男老师是我小学数学老师的爱人,在课堂上认岀了我,课后邀请我去他家做客,并且说起了当年他们年轻做的很多有趣的事。
一次课后正在课间活动,“康虹”听到有人喊我名字,然后看到迎面而来的大哥和几个朋友在参观校园,并且问我有什么需要的没有,所以虽然离开了家,但还是在家的庇护下生活。
住校上了一个学期的高中生活,条件虽艰苦但充满了有趣新奇的生活,让人觉得快乐。
后来的事实证明,其实人生有时候就是欲速则不达,太想得到一种东西,反而难度更大。
学校放假了,父亲要把我转学到小姑家那里去上高中,我的第一反应是抗拒的。那个恐怖的黑暗夜晚,留给我的恐惧还在。再说这里上高中挺好的呀,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乡音,都让我舍不得离开。
再说家里还有哥哥们在一起,为什么要让我独自一个人去千里之外?一时间不理解父亲的这个想法,拒绝任何形式的劝说。
二哥和我从小关系亲近,我的压岁钱一般都会给他,买了小人书我们一起看。这时候就以拉家常的方式劝我说:“你看我学校毕业后只能回村里劳动,个子不高但是个男人,力气比你大,适应每天干农活还很困难。要是你的话就更难了。”
“你自己慎重考虑一下吧,不能只顾着眼前的舒适,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再者说小姑也是亲人啊,不必太害怕。”
“你伺候过小姑坐月子,对那里也不陌生,想不想过上那样的生活?还是选择村妇的生存方式,我们想让你去,也减轻父亲的负担。”父兄劝解的话,萦绕在心头,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
对于父兄苦口婆心的话我是认同的,自己亲眼目睹了村里妇女们的生活,没文化,常年穿着补丁衣服,除了生病没有闲的时候,还要忍受丈夫的呵斥,多数情况是生活在愁容满面中。
和上次一样,经三哥和父亲的各种分析和劝说,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要变成村妇的人生就去吧,那里料到这个上学机会简首是微乎其微,还差点搭上性命。
父亲亲自送我去了千里之外,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也有些担忧我适不适应,陪伴着住了几天还到学校看了我才放心的回去。
在新学校是走读,每天回家吃饭。“你以后每天负责洗锅和担水。”小姑说,洗锅比较简单容易,担水是从距离家约千米的街头拐角处,用水桶接上水再挑着回家。
在此之前我还从来没有担过任何东西,一米五多的我一开始接两个半桶水,逐渐过渡到满桶水。从晃晃悠悠的走到慢慢能够稳稳的走,那个水管到小姑家路过十一个大门。每天需要一担水,肩膀从开始的肿疼到慢慢能够适应。
我担上水以后尽量不去想担子有多重,只是想走过了多少个标志性建筑,过了几个大门再走几个就可以到家了。要么就想为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就算吃点苦也要珍惜现在的机会。
“表姐的脚太臭,不要和她一起洗脚。”小表妹哭闹着死活不愿意和我一起洗脚,被恼怒的小姑揍了一顿才撅着嘴勉强凑合着洗了。取水不容易,用的很节俭,小姑就让一盆水两个人伙用洗漱。
可是让我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会让小表妹在崭新的红旗本上乱画乱涂学画画,然后让我用橡皮擦后再学习用,那上面清?可辩的痕迹被同桌的同学看到,她说:“要是我家的孩子非要揍他不可。”
那种同情的目光很难让人忘记,是我敏感脆弱心灵的一道痕迹。寄人篱下的那种身心无法安顿的惶恐不安,对人的伤害是巨大的。
尽管后来上中专后小姑为了奖励,给了我精美的笔记本,当时还引起了表妹的嫉妒。但可能是成长过程中的阴影要照进阳光需要一个过程吧。
高中时代正是少女爱美的年纪,当时班里没有人穿补丁衣服。我清楚地记得穿着小姑劳动时穿过的蓝色补丁裤子去上学,裤子又肥又大,膝盖上的两个大补丁很刺眼,感觉这两个补丁吸引来了好多人异样的目光,可能我的自信心慢慢一点点的散失,变得自卑,是源于那个时候吧。
之前我们家一首是村里条件比较好的人家,作业本铅笔一次就买好几个,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变成了现在别人同情怜悯的注视,这种落差不是一个初谙世事的人,能够一下子轻易消化得了的,也让我变得不自信。
记得一次学校组织班级健身操比赛活动,我一开始练习的时候在第二排,跟着做操没有什么压力,很自然的可以跟着做起来。快比赛了把我换成了第一排,这一下压力好大,也不敢要求换到第二排,努力的记着动作。
结果在比赛中一紧张就忘了动作,停止了一下才又开始跟着大家一起做起来,影响了全班的成绩,下来班长一通埋怨说的我好难受。
在学校逐渐认识了新同学,慢慢适应了环境。小姑每天督促我课后学习到晚上九点多,没有作业就预习课文。为了便于和同学交流,我的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她逐字逐句的纠正下,变成了大众化的普通话。
她还耐心的指导我写作文,记得一次植树的劳动后怎么也写不出来文章,小姑逐步分析如何进行劳动的过程和结果,在她的引导下,楞是让我把一个自认为平淡无奇的植树活动,写出了活色生香,受到了老师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