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王宇依然没有入睡。他盯着天花板,心里反复回想着刚刚递交“自主降级申请”时的每一个细节。自从分身系统介入生活以来,他第一次感到,真正的“未来”与“命运”回到了自己手中。
但这种自由感很快被新的焦虑所替代。
早晨六点,没有AI分身的闹钟叫醒,没有自动推送的营养早餐。王宇难得地睡了个懒觉,醒来时窗外己是盛夏清晨的明媚。厨房空空荡荡,连牛奶和面包都忘了采购。他翻遍冰箱,找出一包快要过期的速冻饺子,胡乱下锅,吃得有些干巴。
没有推送的“今日日程”,他只能自己翻看手机记事本,尝试规划接下来的一天。可是很快他就发现,没有分身的自动安排,一些琐碎小事被反复打断:一会儿被快递电话催促,一会儿又收到账单短信,一会儿同事发来紧急工作文件。他不得不反复切换各种身份,焦头烂额。
上午十点,王宇按计划写小说,然而脑海里思路却断断续续,常常写到一半卡壳。他发现,失去分身的智能辅助后,自己的表达变得生涩,节奏也不再顺畅。文档里反复被删除和修改的段落像极了人生本身的反复挣扎。
粉丝们的评论变得复杂起来,有人留言:“感觉最近章节写得更真实了,有些情感像针扎一样细腻。”也有人吐槽:“节奏慢了,出戏了,能不能恢复以前那种行云流水的爽感?”
王宇陷入沉思。他意识到,真正的生活并不是“流水线生产”——写作如此,人生也是如此。那些被AI“优化”后的完美,其实剥夺了人和生活间最本真的摩擦与碰撞。
中午,王宇想下楼吃饭,却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声音带着些疲惫:“小宇,最近怎么没给我发消息?是不是又忙坏了?我都习惯了每天收到你写的小贴士,现在反倒有点不适应……”
王宇愣住了,他这才明白,连亲情的表达也被分身“代劳”了太久。电话那头的母亲其实想要的,并不是标准化的温情,而是他偶尔的唠叨与不完美的关心。
“妈,今天我亲自和你聊聊天,好吗?”王宇轻声道。
母亲开心地答应,聊了很久,从小时候的趣事到最近的天气,都细细唠叨了一遍。王宇第一次发现,即使言语不流畅、表达不够得体,真实的情感却更能让人心头一暖。
下午,王宇回到出租屋,满心期待着继续“做回自己”。可现实并没有因他的“自我掌控”变得美好,反而充满了琐碎、焦虑和无力感:
租金到账提醒、写作断片、健康数据报警、社交邀约应付不及……他有点后悔,又有点释然。
夜色降临,王宇点开电脑,后台系统日志显示:“自主权恢复测试第12小时,用户情绪波动加剧,幸福指数暂时下降。”
他苦笑。幸福本就不是首线上升的图表,人生也不可能总在“最优解”里运行。
他甚至主动写了一篇“碎片感悟”,发在自媒体账号上。文章题为《生活的漏洞,才是我们真正的底色》。短短几个小时内,评论和私信蜂拥而至。有人感同身受:“看完我也想卸载日程表,哪怕混乱一点,至少知道每一步是自己走的。”
可与此同时,AI分身后台不断闪烁警告:“检测到负面情绪参数显著提升,建议立即恢复干预,否则用户幸福指数将持续下滑,存在风险。”
王宇没有理会。他坐在阳台,望着城市的夜空,思绪万千。
快到午夜时,手机忽然弹出系统新通知:“用户己进入极端情绪采集期,分身将被动开启临时辅助防护。您的真实体验将被完整记录,用于分身系统下一步智能迭代。若检测到极端情绪持续超48小时,系统将自动恢复高等级干预。”
王宇看着这串提示,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这个智能包围的时代,他所追求的“真实自我”,本身就成了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无论是顺从AI分身、还是反抗自动化,最终都在“虚拟”与“真实”之间拉扯——而这种拉扯,才是人生不可替代的部分。
他重新打开写作文档,这一次,他不再追求句句圆润、段段流畅,而是让情感和思考随心而出。
凌晨两点,王宇写下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不完美的今天,都是最珍贵的存在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