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县的水,一向浑浊,唯有水面静时,最是深不可测。
几天前的河西之风才刚起,张万霖便觉察到了背后的“势能”:不是明枪暗箭,而是一种组织惯性与体制惯织的“温吞压力”。它不会立刻将你推翻,却会让你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逐渐边缘。
这一章,风不响,雷不动,却处处都是刀刃上的角力。
周一下午,裴尚明临时召集几位“县首系统中层负责人”开了一场所谓的“非正式办公会”。
会议地点不在常规会议室,而是在县委三楼小会议室。除张万霖外,参加者还有:
?新秘书长罗忠义;
?组织部副部长丁锐;
?政研室主任许连城;
?以及发改委、财政局的两位副局长。
会议没有明确主题,裴书记只拿出一份打印件,淡淡说:“这是市里内部传阅的县域乡镇换届建议参考方案,不做正式下发,仅供我们内部商量。”
张万霖一眼看出,这份所谓的“参考方案”,其实己经把若干乡镇书记的拟调整人选影影绰绰地写了进去——用的是“若干调研意见”。
裴尚明点名让张万霖谈谈意见。
张略作停顿,说:“我倾向于保留目前的几位主干,但可以适度引进三、西个新面孔。理由有三:其一,稳定;其二,少动是动;其三,有利于新班子组合时的政策延续。”
这一段话,等于用一句“少动是动”,给出了“选择性保守”的立场。
但裴尚明却并未立即回应,而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小张的建议,有框架思维。但也要小心别把‘稳’用成了‘固’。干部的流动,不是一种震荡,而是一种养分。我们南阳,需要换点土。”
话里有话,张听懂了——他的话“稳了”,但书记想“动”。而这份参考方案,其实就是在看:谁站哪一边。
两天后,组织部传出风声:乡镇换届初步建议己经拟定,“核心材料”由许连城和丁锐协同完成,拟上报市里“预审”。
但奇怪的是——张万霖的名字,竟未出现在“预审材料”的任何一页审批意见中。
这对于“主持县委办全面工作”的张而言,是极不寻常的。哪怕只是拟稿,也该有个“阅办”或“转批”意见,而不是完全绕开。
赵澜见状,低声说:“这是在切你权了。”
张心中明白:有人在制造“他被动”的局面,把“执行层面”他应参与的事务绕开,来试探裴书记是否在“某些方面”真的倚重他。
他没有硬闯,也没有追问,而是转身召开了一场县委办系统内部会议,布置“乡镇换届政策宣传和材料归档”工作,并主动提出:
“组织部按其节奏拟方案,我们要先行准备相关政策口径和材料配套,不能落人之后。”
这番话,说得分外光明正大,甚至略显“配合”意味。但熟悉张的人都知道——这是在反向“卡位”:你绕我动议,我先铺公文基调,看你怎么接下去动。
当天下午,张正准备起草《南阳县干部换届纪律宣传口径》,却被门外叫了一声:
“张主任,罗秘书长请你去办公室一趟。”
他一进门,罗忠义便满脸抱歉:“有件事,书记让我你知一声……许连城和丁锐的报告中,可能‘漏了’你那一页审批意见。”
张一笑,接了茶杯:“原来我还能被‘漏’啊。那我明白了。”
罗忠义赶紧道:“我觉得他们未必是故意的,可能是……节奏急。”
张点头,但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他知道,这个“节奏急”只不过是借口。而关键不是“是否漏”,而是——书记看到这个“漏”后,有没有问一句“张怎么看”?
夜里十点,县委办一楼灯火通明,张召集了信息组、调研组和材料科的几位骨干,临时拟定《干部换届导向口径指引稿》。
这份材料表面是“宣传”,实则构架了“书记新政”下,干部提拔、下沉、轮岗三大方向的语言系统。
第二天送至书记办公桌时,裴尚明亲笔批示:“此文有助南阳统一干部心理预期。建议作为干部培训读物,转下全县学习。”
此批示一出,县内瞬间明白:张不仅没被边缘,反而成了“官宣口径的撰稿人”。
更重要的是——换届风口,话语权不是来自“组织名册”,而是来自“政策文本”。
一周后,许连城在一次组织部门务会上被轻微提醒“未充分征询相关科室意见”;而丁锐的“预案稿”被要求“重审一轮,吸纳县委办综合意见”。
这一切看似风平浪静,但张万霖知道:这是他这一局,赢在了“纸上”。
那夜他没有回家,而是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翻看那份“导向稿”的第三稿,一边看,一边在纸角写了一行字:
“人在体制内,动笔就是动权,语气就是立场。”
窗外的树影晃动,一片静谧。
但体制内真正的较量,从不是锣鼓喧天,而是——静水流深,落笔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