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西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节气,西周时期己用圭表精确测定日影。夏至在二十西节气中排序为 第十个节气,斗指午(斗指午是说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午位即正南方向),太阳黄经90度。也是夏季的第西个节气(继立夏、小满、芒种之后)。
夏至(2025年6月21日10时42分)太阳首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到全年最长,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如云南墨江)可见“立竿无影”奇观。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此时节,知了鸣叫,荷花盛开;小麦丰收,水稻插秧。在我国很多地方,有吃夏至面、吃豌豆糕的习俗。如:北方食“夏至面”庆新麦丰收(“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孩童吃豌豆糕祈平安;江南是无锡晨食麦粥、午食馄饨取“和合”之意,扬州尝“三新”(樱桃、青梅、新麦);东北是冷面配肉片蔬菜消暑。北方吃麻酱凉面、炸酱面,南方食阳春面、三鲜面,取“尝新麦,顺一夏”之意。岭南食荔枝(“夏至食荔,一年无弊”),无锡吃馄饨,绍兴制麦粽。
三候现象:一候鹿角解是鹿角属阳,阳气盛极而衰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是雄蝉感阴气萌动而鸣叫。三候半夏生是喜阴草药半夏生长,标志阴阳转换。气候特点是气温攀升、雷雨频繁,农谚“夏至雨点值千金”强调降水对农作物的重要性,夏至后逐步进入三伏天。夏至后地表蓄热达峰值,华北、江南等地高温频繁(北京连续5天超35℃),长江流域需防范强对流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也是农事关键期,淮河以南水稻抽穗,需“足水抽穗”;北方抢收小麦,“夏种不让晌”,杂草防治尤为重要。夏至以后会出现强对流天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写的就是夏季的强对流雨天,听上去很美看起来也很美。但是强对流雨天经常会给我们带来洪灾,所以防洪防汛工作很重要。
夏至在古代是一个重要节日,被称作“夏节”或“夏至节”。古时称“夏节”,曾是重要祭祀日,帝王祭地神,民间祭祖祈丰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酷暑,名曰“歇夏”。民谚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一碗时令滋味里,尽显夏至“尝新”之意。品尝酥山,互赠折扇,亦是消夏雅趣。
韦应物“昼晷己云极,宵漏自此长”写昼长夜短;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描摹雷阵雨特点。元稹诗云,“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尽显夏日活力。“岁至此时是半生,行至此时是半夏”——夏至引发对时光流转的生命感悟。夏至作为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哲学的缩影,从战国青铜冰鉴的巧思到AI节气艺术,从古诗词意境到现代文旅体验,在荷风蝉鸣中延续文化韧性。愿所有春天里的酝酿,都在盛夏热烈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