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耕商录
盛世耕商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盛世耕商录 > 第52章 阡陌新程

第52章 阡陌新程

加入书架
书名:
盛世耕商录
作者:
潇洒莫名
本章字数:
2220
更新时间:
2025-05-27

惊蛰的春雷炸响三日后,渔村的阡陌间己涌动着勃勃生机。周砚白头戴竹笠,赤足踩在新翻的田垄上,手里握着的青铜锄头泛着冷光——这是他参照归墟遗址出土文物复刻改良的农具,锄刃弧度经过十二次调试,能轻松切断盘根错节的草根。

"周先生!秧苗育好了!"田埂上传来阿铁的喊声。少年抱着装满稻种的陶瓮跑来,瓮口蒙着的鲛绡布滤出细密水珠,滋养着嫩绿的秧苗。周砚白蹲下身,指尖轻触叶片上滚动的露珠,想起去年在通商书院实验室里,与学子们反复试验的情景——将归墟海域特有的夜光藻研磨成粉,混入育苗土中,竟让稻种发芽率提升了三成。

村东头的盐碱地上,二十余名村民正排成整齐的队列,将碾碎的牡蛎壳与火山岩粉末均匀撒开。周承宇站在高处,手持黄铜喇叭指挥:"注意间距!每垄间隔三尺,种上苜蓿后再覆盖稻壳灰!"改良后的盐碱地表面泛着灰黑色光泽,这是他们用三年时间摸索出的改良法:牡蛎壳中和盐碱,火山岩吸附盐分,苜蓿固氮养土,层层递进的生态修复,让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地重焕生机。

晌午时分,新建成的水车吱呀作响,将后山的泉水引入纵横交错的水渠。周念安带着孩童们在渠边忙碌,用贝壳和碎石拼出"鱼米之乡"的字样。渠底铺着的青砖上,雕刻着归墟图腾模样的排水孔,既美观又实用。"这些小孔能防止淤泥堵塞,"周念安向孩子们解释,"就像人体的毛孔,要保持通畅。"

祠堂前的空地上,妇女们围坐成圈,将晒干的薯藤纺成坚韧的绳索。老族长戴着老花镜,仔细核对账本:"这批薯藤绳能换三十担食盐,再加上晒好的鱼干......"他忽然顿住,浑浊的眼睛望向远处的晒场——那里新搭建的通风木架上,码放着用火山岩板隔开的鱼干,既防虫又能加速风干,正是周砚白从归墟海底火山口得到的灵感。

夕阳西下,试验田里的景象让人心潮澎湃。新育的"归墟稻"垂下沉甸甸的稻穗,谷壳泛着珍珠般的光泽;稻丛间,银白色的鲫鱼穿梭游弋,啄食着水中的浮萍;田埂上,一排排红薯藤顺着木架攀爬,开出淡紫色的小花。周砚白摘下斗笠,任由晚风拂过面庞,平安扣在胸前微微发烫,仿佛在回应这片土地的蓬勃生机。

入夜后,村头的晒谷场亮起了通明的灯火。周砚白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展开一卷巨大的规划图:"明年,我们要在海边开垦出千亩水田;后年,建一座能储存百吨粮食的地窖;再往后......"他的声音被欢呼声淹没,台下的村民们举着火把,照亮了他身后用贝壳镶嵌的"振兴渔村"西个大字。

远处的海面上传来悠长的汽笛声,通商书院的商船正送来新一批作物种子。周砚白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忽然明白,归墟的秘密早己化作滋养这片土地的养分。那些在惊涛骇浪中守护的岁月,最终都凝结成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在一代代人的耕耘中,生长出无限可能。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