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的深圳,霓虹灯闪烁的大排档里,周小浪看着菜单上的“微辣/中辣/特辣”选项,皱起眉头——所有辣椒都被机器打碎成标准辣度,连烤鸡腿都裹着统一配方的辣酱。
“老板,来份‘不标准’的辣!”他对着厨房喊,掏出从古代带来的朝天椒、从未来带的基因辣椒,“要辣得人跳脚,辣得人想唱《辣妹子辣》!”厨师愣住,因为协会的“辣味标准化委员会”规定,超过标准辣度的菜品要罚款。
系统提示:“检测到‘辣味个性被抹杀’,触发紧急任务!需让100位食客自愿接受‘非标准辣味’,失败触发‘味觉退化’debuff!”周小浪立刻支起临时烤架,在大排档门口表演“烤鸡腿广场舞”——鸡腿在烤架上随着《最炫民族风》舞动,辣椒面在空中画出弧线。
“瞧好了!”他边烤边喊,“这是会跳舞的烤鸡腿,辣度随心情变——开心时辣得冒汗,难过时辣得流泪,生气时辣得想打人!”路过的打工妹被吸引,咬了口鸡腿,辣得首跳脚,却笑着掏出BB机:“喂!工友们,这里有不标准的辣!”
大排档很快挤满了人,有程序员、打工仔、退休教师,他们第一次尝到“有个性的辣味”——有人说辣中带孜然的豪爽,有人尝到花椒的麻像初恋的心跳。系统解锁“辣味个性化”技能,周小浪能根据食客心情调整辣度,烤架上的鸡腿竟能跳出食客的专属舞蹈。
食神协会的标准化执法队来了,举着“辣味合规检测仪”。周小浪激活“食材时光机”,让执法队员看见古代汴京的热闹——没有标准辣度,只有摊主根据客人喜好现调的香辣。“你们抹杀的不是辣度,是吃货的自由!”他的话让执法队员们面面相觑,检测仪突然显示“辣味自由指数爆表”。
沈砚之的现代版是位化学教授,此刻正带着学生分析周小浪的辣椒成分:“这种非标准化的辣味分子,竟能激活大脑的快乐中枢。”萧明珠的现代版是火锅店老板,穿着围裙冲出来,用自家的“个性辣锅底”招待众人:“辣就该像人一样,各有各的脾气!”
当第一百个食客露出满足的笑容时,系统提示音响起:“危机解除!解锁‘辣味基因库’,收录各时代特色辣味。”周小浪看着基因库里闪烁的光点——古代的朝天椒、民国的旗袍辣、未来的量子辣,都是辣味长河的支流。
离开前,他在大排档墙上留下手绘画:不同时代的吃货围着火锅,每个火锅的辣度都不一样,配文“辣味没有标准,就像生活没有模板”。萧明珠的现代版塞给他一包深圳产的“沙井辣味蚝”,沈砚之则递来辣味成分分析报告:“你的辣椒,能让人的快乐指数提升300%。”
时空电动车驶向2050年的北京,系统提示:“那里的吃货沉迷虚拟辣味,忘记了真实辣椒的味道。”周小浪摸了摸烤架上的鸡腿,它还在轻轻抖动——这是真实的、有温度的辣味,永远无法被数据取代。
他忽然明白,自己守护的从来不是辣味本身,而是人类对真实味道的渴望。无论哪个时代,总需要有人在烤架前挥舞辣椒,告诉世界:“辣,是生活的心跳,是永不标准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