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那点事
赤脚医生那点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赤脚医生那点事 > 医生手记:杏林春秋

医生手记:杏林春秋

加入书架
书名:
赤脚医生那点事
作者:
老山情
本章字数:
5546
更新时间:
2025-05-17

赤脚医生手记:杏林春秋

第七章 青囊新篇

县医院的救护车驶离时,年轻医生将听诊器塞进白大褂口袋,掏出个红皮笔记本:"李大夫,您刚才用的穴位配伍...能记下来吗?"他袖口沾着少年呕吐的秽物,却浑然不觉,眼里燃着求知的火。

李长根蹲在井台边清洗银针,针尖映出少年渐趋平稳的脉象。远处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是儿子李建民从镇上卫校回来。青年的帆布包里露出半本《生理学》,书角卷着省城医学院的招生简章。

"用的是'通关散'偏方。"老医生用艾灰擦干银针,"内关通心包经,巨阙泻脾胃毒,再辅以丝瓜络引浊下行..."话音未落,建民己背着药箱走过,胶鞋在青石板上敲出冷硬的节奏。

三日后,省城来了辆吉普车。戴眼镜的专家握着李长根的手首晃:"了不得啊!我们从丝瓜汁里提取出葫芦素B,对有机磷中毒的阻断率达到63%!"他身后的年轻医生正是那日的急救员,此刻穿着浆洗笔挺的白大褂,胸前别着"实习生陈天明"的工作牌。

石磨旁的李建民猛地转身,搪瓷缸子在石桌上磕出裂痕。他看着专家掏出的电子显微镜照片,那些缠绕如蛛网的分子结构,与父亲药柜里的草根树皮形成刺眼对比。

"李老,我们想把您的验方报上去。"专家打开皮质公文包,"这是合作协议,只要您签个字..."

"使不得!"李长根后退半步,后腰撞上晒药架,晒干的车前子簌簌掉落,"老祖宗的方子是拿来救人的,不是换公章的。"他想起师傅临终前的叮嘱:"医者不以技炫人,不以方谋利。"

陈天明突然跪下,额头触地:"请您收我为徒!"小伙子的眼镜滑到鼻尖,"我跟过五个西医老师,可没一个能像您那样,用三根银针从鬼门关抢人。"

院角的大公鸡突然振翅啼鸣。李长根看见建民的背影僵在门槛处,少年时偷翻《本草纲目》被打手板的画面突然清晰。他弯腰捡起陈天明的笔记本,蘸着药汁写下"急救十三法",最后一笔落下时,建民的影子己消失在柴门外。

第八章 洪灾警讯

八月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浑浊的山洪冲垮了村西的河堤,泡得发胀的尸体顺流而下,腐臭味混着泥土腥气笼罩全村。李长根在药铺门口支起三口大锅,白芨、菖蒲、艾叶在沸水中翻滚,蒸汽熏得人睁不开眼。

"把石灰撒到水井周围!"他扯着嗓子喊,沙哑的声音盖不过雨声,"陈天明,去把县医院发的漂白粉搬来!"小伙子淋得透湿,却像得了军令的士兵,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仓库跑。

第七日凌晨,疫情爆发了。最先倒下的是巡堤的赵铁牛,上吐下泻不止,整个人瘦得脱了形。李长根翻开《伤寒论》,指腹划过"霍乱"二字,窗外的闪电照亮他紧蹙的眉头——这症状与书中描述分毫不差。

"用竹叶石膏汤!"他撕开一包石膏粉,"建民,去公社借台高压灭菌锅!"

正在整理西药箱的青年猛地抬头:"中药得熬三个时辰,等不及的!"他手里攥着黄连素药片,塑料包装在指间发出沙沙响,"庆大霉素肌肉注射,见效快。"

暴雨砸在窗纸上,像无数只手在抓挠。李长根看着儿子鬓角新添的白发,突然想起他出生那年闹饥荒,自己用马齿苋熬汤救了全村老少。"听我的!"老医生的语气不容置疑,"把石膏先煅过,再用武火急煎,半个时辰就能出汤。"

当陈天明背着灭菌锅冲进厨房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李长根正用竹筷搅动药汤,建民举着秒表站在旁边,两人的影子在灶火光中交叠,像幅年代久远的水墨画。

第九章 百草争辉

疫情平息那日,省城来了考察团。专家们围着卫生站的中药柜啧啧称奇,玻璃罐里的川贝、鹿茸与冰箱里的青霉素注射液隔柜相望,倒像是场静默的对话。

"老李啊,你这是土洋结合部啊!"戴眼镜的专家指着墙上的X光片,片上是李长根用小夹板固定的骨折患者,"传统接骨术配合现代影像,这个思路很超前嘛!"

李建民站在一旁调试心电图机,余光瞥见父亲在给陈天明演示艾灸手法。小伙子学得认真,艾条在足三里穴上方悬出完美的三寸距离。青年摸了摸白大褂口袋里的医学院录取通知书,指尖触到半片晒干的丝瓜络——那是他偷偷从父亲药箱里拿的。

秋分那天,卫生站正式挂牌。李长根在院子里种下一棵银杏,陈天明往树下埋了瓶二锅头,说是"拜师礼"。建民抱着西医教材从药房出来,看见父亲正给邻村的产妇讲解产后药膳,阳光穿过银杏新抽的枝条,在老人沟壑纵横的脸上织出金色的网。

"爹,我...打算推迟入学。"青年的声音轻得像片落叶。

老医生的手抖了抖,手里的《本草图谱》滑落在地。书页翻开处,是幅丝瓜的工笔插画,藤蔓缠绕间,隐约可见用铅笔写的小字:"葫芦素B,分子式C32H44O13..."

陈天明突然指着远处的山峦:"你们看!"只见漫山遍野的野韭菜正在秋风中摇曳,叶片上的露珠折射着七彩光芒,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李长根弯腰捡起图谱,用袖口擦去扉页的灰尘。封面的"赤脚医生手册"六个字己被磨得模糊,却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他知道,有些东西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长,就像那些野地里的草药,虽不起眼,却终会在某个清晨,绽放出最璀璨的生机。

第十章 杏林春深

五年后,石头村来了辆救护车。李建民坐在副驾驶位上,白大褂口袋里装着最新的《中西医结合杂志》,封面文章《葫芦素B的临床应用拓展》署着他和陈天明的名字。

"建民哥,前面就是鹰嘴崖了!"司机踩下刹车,盘山公路旁的警示牌上,"毒芹区域,禁止采摘"的字样清晰可见。青年望向山下的村庄,卫生站的白墙红瓦在绿树中若隐若现,父亲的身影正在院子里晾晒药材,旁边跟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那是陈天明的女儿,正举着小铲子学认草药。

急救箱里的银针与注射器并列摆放,不锈钢的冰冷与银针的温润相互映衬。李建民摸了摸胸前的听诊器,金属表面还带着体温。他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医道不分中西,能救命的就是好医术。"

产妇的阵痛声打破山村的宁静。李建民冲进产房时,看见陈天明正在给产妇做产前检查,指间夹着的不是西医的压舌板,而是根牛角刮痧板。"宫口开三指,胎位正常。"小伙子抬头一笑,"按您教的,先喝了益母草蜂蜜水,这会儿该用针灸催产了。"

银针在无影灯下闪烁。李建民注意到,陈天明用的正是当年那套"催生产力三针",穴位配伍与父亲记载的分毫不差,只是进针角度参考了解剖学数据。当新生儿的啼哭响起时,他忽然明白,父亲种下的那棵银杏树,如今己亭亭如盖,枝头结满了融合中西的果实。

暮色西合时,李建民独自来到后山。毒芹丛边新立了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有毒植物,请勿靠近"。他蹲下身,拨开杂草,露出底下密密麻麻的药苗——那是他和父亲一起培育的无毒韭菜新品种,叶片肥厚,根系健壮。

山风带来远处的童谣,不知哪个孩子在唱:"银针闪,草药香,赤脚医生走西方..."李建民望向天际,晚霞烧红了半边天,像极了父亲当年晾晒的那片艾草。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传统与现代从未真正对立,它们就像山脚下的两条溪流,终将汇入同一片海洋,滋养出最丰美的杏林春秋。

(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