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阁定下进军京城的计划后,赵燕燕带着林昭昭提前入京考察。京城的绣坊林立,光是繁华地段就有十多家老字号,看得林昭昭首咋舌:“燕燕姐,这京城生意可不好抢啊!”
赵燕燕盯着街边一家挂满苏绣的店铺,若有所思:“越是竞争激烈,越说明有市场。咱们先摸清行情,再想办法突围。”两人一连几日穿梭在京城街巷,发现大部分绣坊都主打高端定制,价格昂贵,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回到驻地,赵燕燕召集姑娘们开会:“京城绣品虽多,但面向百姓的少。咱们就走亲民路线,推出平价绣品,再把拼布、扎染这些特色工艺带过来。”小荷有些担心:“可京城人讲究排场,会看得上咱们的平价货吗?”
“放心,只要东西好,不愁没人买。”赵燕燕胸有成竹,“秋月,你先设计几款简单又好看的绣样;林昭昭,联系咱们在老家的布料商,准备一批结实耐用的棉布。”
正当众人紧锣密鼓筹备时,意外又发生了。负责运送绣品的马车在进京路上遭遇劫匪,价值百两的货物被洗劫一空。押车的伙计灰头土脸逃回:“那些人蒙着脸,我们根本不是对手!”
林昭昭急得首跺脚:“这下怎么办?新店开业的货都没了!”赵燕燕咬咬牙:“先别急,我去京城的布庄问问,看能不能加急赶制一批。”她跑遍京城大小布庄,却被告知近期棉花紧缺,布料根本供不应求。
眼看开业日期临近,赵燕燕在院子里踱步到深夜。突然,她瞥见墙角堆着的旧草席,灵光一闪:“有了!咱们用草席编绣品!”她叫来姑娘们,“草席透气耐磨,染上色再绣上花样,做成夏日凉席、蒲扇,肯定受欢迎!”
姑娘们连夜开工,把草席裁成合适尺寸,染成淡蓝、浅绿等清爽的颜色。秋月在凉席边缘绣上缠枝莲纹,小荷则在蒲扇上绣出活灵活现的蜻蜓。等这些“草编绣品”摆上货架,立刻吸引了不少顾客。一位夫人摸着草席赞叹:“这想法真新奇,比绸缎凉快多了!”
新店总算顺利开业,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京城最大的绣坊“锦绣阁”掌柜亲自上门,阴阳怪气地说:“赵老板,听说你们主打平价,这不是抢我们生意吗?”赵燕燕不卑不亢:“市场这么大,各做各的生意罢了。”
没过几天,市面上突然出现大量低价劣质绣品,做工粗糙,线头外露,却打着“燕燕阁出品”的旗号。顾客们拿着假货找上门,骂道:“什么商商典范,全是骗人的!”
林昭昭气得浑身发抖:“肯定是锦绣阁搞的鬼!我们该怎么澄清?”赵燕燕冷静下来:“光靠嘴说是没用的。小荷,你把咱们的刺绣工艺写成册子,详细说明针法和用料;秋月,准备些半成品,让顾客亲手体验刺绣。”
她们在店门口支起摊位,小荷一边展示真品一边讲解:“大家看,我们的绣品针脚细密,用的是上等蚕丝线,绝不会出现脱线掉色。这些假货用的是廉价棉线,一扯就断。”有顾客半信半疑,秋月递上绣布和绣针:“您试试,咱们的绣线顺滑,新手也能轻松上手。”
就在燕燕阁忙着辟谣时,京城突发瘟疫。街道冷清,店铺关门,燕燕阁的生意一落千丈。赵燕燕看着空空荡荡的店铺,突然想到:“现在大家都不敢出门,我们可以推出‘云订购’!”
“云订购?那是什么?”姑娘们一头雾水。赵燕燕解释:“让顾客写信说明要什么绣品,我们做好后送到府上。再印些图册,附上刺绣故事,让大家在家也能挑选。”
她们连夜印制图册,图册里不仅有精美的绣品图片,还配上了《绣娘夜话》的小故事。一位夫人收到图册后,特意回信说:“看着这些绣品和故事,仿佛看到了你们飞针走线的样子,真是慰藉人心。”
瘟疫过后,燕燕阁的“云订购”模式大受欢迎。更让赵燕燕惊喜的是,宫里的嬷嬷派人来传话,说皇后娘娘看中了她们的拼布被面,想订做一批赏赐给宫人。
正当燕燕阁名声大噪时,锦绣阁又使出阴招。他们买通了燕燕阁的一名学徒,在即将进贡给宫里的绣品上动手脚,故意绣错图案。事情败露后,内务府大发雷霆,要将赵燕燕关入大牢。
关键时刻,那位曾买过草编绣品的夫人出面作证:“妾身常买燕燕阁的东西,他们做工一向精细。这次定是遭人陷害。”其他老顾客也纷纷联名上书,证明燕燕阁的信誉。
经过彻查,真相大白。锦绣阁掌柜被革去经营资格,燕燕阁不仅洗清冤屈,还因祸得福。皇后娘娘听闻此事,赞叹赵燕燕“诚信经商,品格可贵”,特赐“御绣坊”牌匾。
捧着金灿灿的牌匾,赵燕燕红了眼眶:“这块牌匾不属于我一个人,是咱们大家一针一线挣来的。”她看着姑娘们,眼神坚定,“现在咱们在京城站稳了脚跟,但这不是终点。我听说海外也有人喜欢刺绣,下一站,咱们把绣品卖到大洋彼岸去!”
暮色中,燕燕阁的绣架上,丝线在烛光下闪烁。姑娘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她们知道,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在等着她们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