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桌上的寒霜
深冬的北风卷着细雪掠过青石板路,书源攥着皱巴巴的建房申请,指节被冻得发白。村委会门口的铜铃在寒风中摇晃,发出微弱而刺耳的声响,仿佛在嘲笑他这三个月来的徒劳奔波。
三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垮了书源家的土坯房。年迈的父母在漏雨的角落里蜷缩了整整一夜,父亲因此染上了风寒,咳嗽声至今仍在深夜里此起彼伏。为了给父母一个遮风挡雨的家,书源拿出了所有积蓄,又东拼西凑借了些钱,准备在自家宅基地上翻盖新房。
可当他拿着申请来到村委会时,村主任李德福的脸色却比外面的寒风还要冷。“小书啊,这审批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得走流程。”李德福靠在真皮转椅上,慢条斯理地品着茶,“你先把材料放这儿,回去等消息吧。”
书源就这样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每隔几天,他就会跑到村委会询问进展,得到的却总是“再等等”“还在研究”这样的答复。渐渐地,他发现其他村民的建房申请都顺利通过了,唯独自己的申请石沉大海。
一次偶然的机会,同村的张大伯偷偷告诉书源:“你傻啊!不送点礼,李主任能给你办事?我家盖房的时候,给了他两条烟、两瓶酒,申请当天就批下来了。”
书源攥紧了拳头,心中满是不甘。他堂堂正正建房,凭什么要给人送礼?可看着父母日益憔悴的面容,他最终还是咬咬牙,买了一条烟,硬着头皮再次走进了村委会。
“李主任,这是一点心意,我家建房的事……”书源话还没说完,李德福就变了脸色:“小书,你这是干什么?我是那种收礼办事的人吗?你的申请不符合规定,就是送再多礼也没用!”说着,就把烟扔出了门外。
书源站在原地,满脸通红,尴尬和愤怒交织在一起。他知道,这是李德福在故意刁难。从那以后,他的申请彻底没了希望,每次去村委会,都会被李德福冷嘲热讽一番。
更过分的是,没过多久,村里突然传出消息,说书源家的宅基地属于“规划调整范围”,要统一征收。书源找到李德福理论,却被李德福拿出的一份红头文件堵了回去:“这是镇里的决定,你要是不服,就去镇里告我!”
书源真的去了镇政府。在寒风中排了两个小时的队,他终于见到了镇规划办的工作人员。可对方只是看了一眼文件,就说:“文件都下发了,我们只负责执行。你有意见,去找村委会反映。”
就这样,书源被像皮球一样在村委会和镇政府之间踢来踢去。他的父母等不及新房,只能暂住在邻居家的柴房里。父亲的病情越来越重,母亲整日以泪洗面,而书源却无能为力。
一天深夜,书源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村委会的灯还亮着。他悄悄靠近,透过窗户,看到李德福正和几个陌生人围坐在桌前,桌上堆满了现金和礼品。原来,他们正在商量如何将村里的土地低价卖给开发商,从中谋取私利。而书源家的宅基地,正是他们看中的“肥肉”。
书源握紧了拳头,恨不得冲进去和他们理论。但他知道,现在冲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他悄悄离开了,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些人的恶行公之于众。
第二天,书源开始西处收集证据。他偷偷拍下了村委会和开发商签订的秘密协议,录下了李德福和镇里官员的通话录音,还走访了许多知情的村民。每收集到一份证据,他的心就更痛一分,原来在这小小的村庄里,权力的腐败己经到了如此触目惊心的地步。
就在书源准备将证据提交给上级部门时,意外发生了。一天傍晚,他在回家的路上遭到了不明身份的人袭击。那些人抢走了他的手机和相机,还警告他:“别多管闲事,否则下次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书源躺在冰冷的地上,心中充满了绝望。但他没有放弃,他想起了父母期待的眼神,想起了那些同样被欺压的村民。他重新整理了思路,将证据备份在了多个地方,还通过网络将部分信息发布了出去。
很快,事情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记者们来到村里进行调查,李德福等人开始慌了手脚。他们西处活动,试图掩盖罪行,甚至威胁村民不要配合调查。但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经过一番波折,李德福等人终于被依法查处,那纸不合理的征收文件也被撤销。书源家的建房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他看着父母欣慰的笑容,泪水夺眶而出。
然而,这场斗争带给他的伤痛却难以磨灭。父亲因为长期的病痛,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书源跪在父亲的坟前,泣不成声。他知道,自己虽然赢得了这场胜利,但却永远失去了最亲爱的父亲。
从那以后,书源变得更加坚强。他不仅建起了新房,还经常帮助其他村民解决类似的问题。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面对权力的欺压,不能退缩,要相信正义总会到来。每当他走过村委会的审批桌,都会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那桌上的寒霜,终究会被正义的阳光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