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批锁喉:小商贩的寒摊劫
暮春的风裹着槐花香掠过青石巷,书源蹲在三轮车旁,用布满裂口的手仔细擦拭着烤红薯的铁炉。铁炉斑驳的锈迹里还嵌着去年寒冬的霜雪,那是他在这城北老街摆摊的第三个年头。巷口的梧桐树下,"老书烤薯"的褪色布幡在风中晃荡,像极了他飘摇不定的生计。
"砰!"一声巨响惊飞了檐下的麻雀。五六个穿着制服的人踹开巷口的木栅栏,领头的是街道办主任周德海。他油光发亮的皮鞋碾过书源刚摆好的竹筐,金黄的烤红薯滚落在泥地里。
"谁让你在这儿摆摊的?"周德海斜睨着书源,手里把玩着烫金的文件夹,"这片区早就划为重点整治区域,文件上个月就下发了。"
书源攥紧围裙,指节泛白:"周主任,我上个月去街道办问过,您说等新的农贸市场建好......"
"上面政策变了!"周德海突然提高嗓门,周围几个协管员立刻围拢过来。其中一个染着黄毛的年轻人一脚踢翻秤砣,金属撞击地面的声响刺得书源耳膜生疼。
人群骚动起来。隔壁卖麦芽糖的陈阿婆颤巍巍地过来求情:"德海啊,书源这孩子不容易,他娘还在医院躺着......"
"陈婶儿,这事儿您别掺和!"周德海甩开陈阿婆的手,从文件夹里抽出张盖着红章的文件,"看见没?朱批!这是区里刚下的死命令,占道经营一律取缔!"
书源盯着文件末尾那个鲜红的印章,像极了医院催缴单上的血手印。三天前,母亲的透析费还差两千块,他好不容易凑齐的钱,此刻还缝在贴身的布袋里。
"周主任,能不能宽限几天?"书源的声音发颤,"我这就去找新摊位,保证......"
"宽限?"周德海冷哼一声,朝黄毛使了个眼色。几个协管员立刻七手八脚地掀翻三轮车,烤红薯的炭火泼在青石板上,腾起刺鼻的浓烟。书源想去护住装钱的布袋,却被黄毛一把推倒在地,后脑勺重重磕在石阶上。
混乱中,书源听见陈阿婆的哭喊,还有街坊们愤怒的叫骂。等他挣扎着爬起来,三轮车己经被拖上了执法车,周德海正站在车头打电话:"张科长放心,都处理干净了......"
深夜的城中村,书源蜷缩在漏雨的屋檐下。母亲的咳嗽声从破旧的窗户里飘出来,和着远处工地的打桩声,敲得他心口发疼。手机屏幕亮起,是女儿幼儿园发来的消息:书小雨小朋友的学费请尽快缴纳。
第二天清晨,书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街道办。走廊里飘着新刷的油漆味,周德海办公室的门虚掩着。他正要敲门,却听见里面传来压低的交谈声。
"周主任,那批建材您放心......"是个陌生的男声,"事成之后,您侄子的装修公司......"
"这个好说!"周德海的笑声刺耳,"那城北老街啊,马上要搞商业开发,到时候......"
书源的手僵在半空。原来所谓的"重点整治",不过是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幌子。他转身要走,却不小心踢翻了墙角的清洁桶。
门猛地被拉开,周德海的脸涨得通红:"书源?你在这儿鬼鬼祟祟干什么?"
"我来要回我的三轮车。"书源首视着他的眼睛,"还有那些烤红薯的损失。"
"损失?"周德海冷笑,"非法经营还有理了?你要是识相,就赶紧滚蛋,别自找麻烦!"
话音未落,几个协管员从拐角冲出来。书源感觉后腰被狠狠踹了一脚,整个人跌坐在地上。周德海踩着他的手指,皮鞋跟碾得指骨咯咯作响:"记住,在这儿,我说了算!"
剧痛让书源眼前发黑,但他死死咬着牙没吭声。恍惚间,他想起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做人要硬气,别让人踩在头上。"
接下来的日子,书源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他跑遍了信访局、城管局,得到的答复永远是"正在处理"。有次在区政府门口,他被保安当成闹事者拖走,手机里刚录好的证据视频也被删除。
绝望之际,陈阿婆塞给他一个油纸包。打开一看,是街坊邻居凑的三千块钱,还有张皱巴巴的纸条:"书源,咱们平头百姓拧成一股绳,不信斗不过他们!"
这句话点醒了书源。他开始挨家挨户走访那些同样被驱赶的小商贩,用借来的旧手机记录下每个人的遭遇。卖煎饼的李大叔说起被没收的推车时老泪纵横,修鞋的刘瘸子展示着被协管员打伤的腿......这些画面像烙铁般印在书源心里。
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书源在网吧将整理好的视频和材料上传到网络。视频标题《朱批下的寒摊血泪》很快引发热议,评论区里满是来自全国各地小商贩的共鸣。但第二天,所有链接都显示无法访问,他的社交账号也被封禁。
"放弃吧,你斗不过他们的。"周德海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站在书源租住的破屋前,"只要你不再闹事,我可以帮你在菜市场找个摊位。"
书源擦了擦母亲咳在手帕上的血渍,平静地说:"周主任,有些东西,比摊位更重要。"
转机出现在三天后。省电视台的暗访组突然来到城北老街,他们正是看到网上流传的加密视频找来的。当摄像机对准周德海时,这个平日里趾高气扬的街道办主任,额头上的冷汗浸透了衬衫领口。
调查结果很快公布:周德海利用职务之便,伙同不法商人谋取私利,违规取缔合法摊位,己被依法处理。书源的三轮车物归原主,区政府还专门划出一片规范的夜市区域,供小商贩们经营。
开业那天,老街的街坊们自发来捧场。书源的烤红薯摊前,新挂的锦旗上"公道民心"西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明白,真正锁住百姓咽喉的从来不是朱批,而是那些滥用权力的人心;而破局的力量,始终握在千千万万不甘沉默的普通人手中。
夜深人静时,书源坐在收拾干净的摊位前,就着路灯给女儿写信:"小雨,记住,这个世界或许会有不公,但只要我们不低头,光明总会来的。"远处的霓虹灯下,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小商贩,正用勤劳的双手,在寒夜里燃起温暖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