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农村的女人们
远嫁农村的女人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远嫁农村的女人们 > 第36章 故事3平原上的婚约

第36章 故事3平原上的婚约

加入书架
书名:
远嫁农村的女人们
作者:
村中拍黄瓜
本章字数:
2996
更新时间:
2025-05-18

平原上的婚约

1992年霜降的清晨,赵德顺蹲在压花厂斑驳的铁门前,骨节粗大的手指捏着旱烟卷。头顶稀疏的白发在风里簌簌颤动,像极了远处田埂上枯黄打卷的野草。机器轰鸣声裹着棉絮碎屑扑面而来,他望着西厢房里二十出头的儿子赵建国搬运麻袋的身影,眉头皱成核桃般的纹路。

在村里,二十岁成婚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建国生着双浓眉大眼,黑红的脸庞透着庄稼人的憨厚,只是常年含胸驼背的姿态,让脊背弯成一道沉重的弧线。当他弯腰捡拾散落的棉籽时,粗布衫下蜿蜒的烫伤疤痕若隐若现——那是八岁那年留下的印记。彼时包产到户,各家置办了浇地机器,好奇的小建国举着火把凑近调试中的柴油机,飞溅的火星点燃柴油,火舌瞬间吞噬了小小的身躯。撕心裂肺的哭喊穿透平原,老赵背着浑身燎泡的儿子狂奔求医,一次次植皮手术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在孩子背上烙下了狰狞的疤痕。

眼看着同村青年陆续成家,抱着孙子的老人们在村口唠家常,赵德顺心里像猫抓般难受。偶然瞥见早年从东北嫁到村里的远房表婶在村口唠嗑,他攥着半瓶老白干找上门:“弟妹,你老家路子广,就当可怜可怜老哥,给建国寻个媳妇吧。”表婶拍着胸脯应下,三个月后带来了消息。

“东北那边的周红梅,一米六的个头,模样俊俏,就是家里穷得叮当响。”表婶坐在赵家亮着白炽灯的堂屋里,电视里正播着雪花点,压低声音道,“她爹妈好吃懒做,地荒了大半,成天在家混日子,日子过得一塌糊涂。这次开口要一万彩礼,还放话出来,钱不到账,闺女绝对不来,摆明了是拿女儿换钱。婚后还得时不时帮衬着点,不然人家不乐意。”老赵的烟袋锅在桌上磕出闷响,盯着墙上褪色的“家和万事兴”年画,咬牙道:“行!我三天内凑齐,只要人姑娘肯来!”

接亲那日,老赵特意雇了辆锃亮的出租车,车身系着大红花,一路扬尘驶向县城车站。寒风卷着沙土拍打车窗,他坐在副驾驶上,手心沁出的汗把衣角攥得发潮。远远望见周红梅拖着褪色的行李箱站在出站口,大红色羽绒服在人群里格外扎眼,清瘦的身形被寒风一吹,仿佛随时会倒下。

赵家院里支起八口大锅,红烧肉的香气混着鞭炮碎屑飘满整条街。三十块钱一份的份子钱在礼簿上密密麻麻,乡亲们围坐在八仙桌前,嗑着瓜子议论这桩跨越千里的婚事。有人拉着赵德顺的手半开玩笑半提醒:“老哥哥,外地媳妇可不比本地的知根知底,你可得看紧咯,别让人跑了!”老赵拍着胸脯大笑,眼底却藏着担忧。

夜幕降临,村里的年轻小伙们举着手电筒,闹哄哄地涌进新房。“新娘子,来个见面礼!”“亲一个!亲一个!”起哄声中,有人举着两根绑着红枣的木棍,非要让建国和周红梅咬到同一颗枣;还有人扯着嗓子喊闹,非要新娘子唱首东北小调。周红梅的脸涨得通红,被推搡着往建国身边靠,盖头歪到一边,露出慌乱又羞涩的眼神。建国局促地搓着手,驼背越发明显,却还是下意识地往媳妇身前挡了挡,惹得众人笑得更欢。屋内白炽灯将晃动的人影投在墙上,混合着此起彼伏的笑闹声,在寒夜里搅起一团热闹的烟火气。

婚后,赵德顺特意让建国和媳妇住进村外新盖的砖瓦房,青砖墙上还留着未干的水泥痕迹。屋内添置了带花纹的玻璃窗和崭新的大衣柜,缝纫机摆在窗边,是给周红梅准备的“营生家伙”。而建国的母亲和姐姐仍住在村里的老院子,守着那棵歪脖子枣树,平日里帮衬着照看压花厂。

夜深了,喧闹的人声渐渐散去。新房里,白炽灯将两人的影子投在贴着双喜的墙上。周红梅掀开红盖头,眼角还沾着离家的泪痕,老赵把存折拍在桌上,“该帮衬的不会少,但日子得先顾好自家。”窗外,北风掠过无边无际的平原,吹得晾衣绳上的红绸猎猎作响,这场用一万块彩礼换来的婚姻,就此在平原深处悄然扎根,而关于未来的忐忑与期待,也随着夜色在平原上缓缓铺展。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