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微光
当十六岁的婶子攥着小木棍,被二叔从自行车上小心翼翼抱下来时,围观村民的窃窃私语像针尖般扎进她心里。她望着眼前低矮的土坯房,五间主屋挤满了二叔的父母和西个兄弟,哪里有半点气派楼房、热闹代销点的影子?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这个涉世未深的姑娘第一次尝到被欺骗的滋味。她哭闹着要回家,可二十多里平坦的土路通向茫茫远方,身无分文的她连车站方向都辨不清,除了留下,别无他法。
住进潮湿阴冷的东厢房后,婶子的苦难才真正开始。公公婆婆嫌她年纪小不懂事,残疾的腿脚干不了重活,动辄指桑骂槐;几个小叔子更是没轻没重,一言不合就推搡打骂。她像个被排挤的局外人,蜷缩在角落里,明明比这些同辈人还小,却得不到半点关怀。饭桌上,她的碗里总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农忙时,她想帮忙却被骂“废物”,连递工具都会被一把推开。夜里,她躲在薄被里偷偷抹泪,满心委屈无处诉说。
生活的困窘更是雪上加霜。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遇上雨天,屋顶的茅草漏雨,盆盆罐罐叮叮当当接个不停。即便如此,命运仍未放过她——不久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孕期里,别说是鸡蛋、肉类这些营养品,连白面馒头都是奢侈。她一天天消瘦下去,原本就纤细的身子愈发单薄,走路时木棍在地上敲出的声音都透着虚弱。
为了贴补家用,她跟着村里年纪相仿的姑娘们去野外拔草。田间小路上,总有人冲她起哄:“扔了那棍子,走两步瞧瞧!”起初婶子倔强地攥着木棍,后来不知是被骂怕了,还是想证明自己,她颤巍巍地松开手。没有支撑的双腿像风中的芦苇般摇晃,她歪歪扭扭地向前挪动,几次险些摔倒,身后的哄笑声和指指点点却像芒刺般扎进心里。
十月怀胎的日子格外难熬,在饥寒交迫中,女儿平安降生。可新生命的啼哭并未带来喜悦,反而让这个家的负担更重。看着饿得哇哇大哭的女儿,婶子咬着嘴唇,厚着脸皮挨家挨户讨要吃食。有时能讨到一块冷硬的馒头,有时是半碗稀粥,她自己舍不得吃,嚼碎了喂给女儿。
那时,住在不远处的奶奶看婶子可怜,总会悄悄塞给她一块热乎乎的包子,或是一把炒得喷香的瓜子。婶子抱着孩子道谢时,眼泪啪嗒啪嗒掉进女儿的襁褓里。这些小小的善意,像黑暗里的微光,支撑着她在无数个绝望的夜晚咬牙坚持。
多年后,每当婶子说起那段日子,眼角依然会泛起泪光。但她也说,正是那些被欺侮、被嘲笑的岁月,让她从怯生生的小姑娘长成了坚韧的母亲。女儿在她的呵护下渐渐长大,日子也在一家人的努力下慢慢有了起色。曾经的冷遇和苦难,终究成了她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而那些温暖的微光,永远照亮着她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