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宝钞”的试行,在最初的新奇和便利之后,如同所有新生的金融工具一样,不可避免地开始显露出其复杂性和潜在的风险。
虽然清玄和赵文领导的“宝钞提举司”己经竭尽全力在技术防伪和管理制度上下功夫,但人性的贪婪和市场的逐利本性,很快就找到了可乘之机。
随着官方调拨、军饷发放和指定商号之间使用的频率增加,宝钞的流通范围虽然依旧有限,但其代表的巨大价值和便利性,己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于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开始出现——宝钞的囤积和投机行为抬头了。
权贵门阀的“收藏”:一些嗅觉敏锐的王公贵族和门阀世家,虽然未必完全理解宝钞的金融原理,但他们本能地意识到这种由皇帝背书、印制精美且难以仿制的“纸片”具有非凡的价值。
他们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财富,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渠道,大量兑换或收购宝钞,并非用于流通,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新奇的“珍宝”或“硬通货”囤积在府库之中。
在他们看来,这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可能是一种未来的保值手段(万一铜钱贬值或者黄金不易得呢?)。
这种大规模的囤积,使得市场上实际流通的宝钞数量远低于发行量,降低了其流通效率,也为未来的风险埋下了伏笔。
大商号的“垄断”与“套利”:那些被指定可以使用宝钞的大商号,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他们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渠道优势,在官方兑换处用相对稳定的价格兑入宝钞,然后在私下交易或者与外地客商的结算中,以更高的“汇率”(即收取更多的手续费或差价)将宝钞兑换出去,或者首接要求用宝钞支付货款。
甚至有些胆大的商号,开始尝试利用不同地区之间宝钞兑换的难易程度和汇率差异进行套利活动。
这种行为虽然在初期规模不大,但己经开始扰乱市场秩序,也让普通小商贩和外地客商对宝钞产生了疑虑和抵触情绪。
神秘势力的暗中吸纳:更让清玄感到警惕的是,他通过“宝钞提举司”内部的追踪记录(每一张大额宝钞的序列号和初始流向都有登记)发现,似乎有一股或多股神秘的力量,正在不计成本地、持续不断地从各种渠道大量吸纳宝钞,尤其是最大面额的“万钱”宝钞!这些宝钞流入某些特定的账户(比如某些不起眼的商铺或者新注册的“钱舍”)后,便如同石沉大海,很少再流回市场。
这背后到底是谁?
是赵高的残余势力想要伺机破坏?
是某个隐藏的政治派系在积蓄力量?
还是……有更庞大的、试图操控帝国金融命脉的黑手?
清玄不敢掉以轻心。
这些暗流涌动的囤积、投机和神秘吸纳行为,虽然还没有对宝钞的整体信誉造成致命打击(毕竟有官方信誉和严格监管),但己经开始显露出一些负面影响:
流通不畅:大量宝钞被囤积,导致市场上实际流通量不足,影响了其作为支付和汇兑工具的效率。
“黑市”汇率出现:在官方兑换体系之外,开始出现私下的、不透明的宝钞交易和兑换行为,汇率波动较大,增加了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
信任度受到蚕食:普通百姓和小商人因为难以获得和兑换宝钞,或者担心其价值不稳定、容易被奸商操控,对其信任度开始下降。
监管压力增大:“宝钞提举司”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追踪宝钞流向,打击私下交易和潜在的伪造行为(虽然技术上很难,但总有人想铤而走险),监管成本和难度大大增加。
赵文作为负责日常管理的少令,为此焦头烂额。
他多次向清玄汇报这些情况,忧心忡忡:“仙师,长此以往,宝钞恐将重蹈历代‘劣币驱逐良币’之覆辙!若不能有效遏制囤积投机之风,稳定流通秩序,只怕……陛下和朝廷的信誉将毁于一旦!”
清玄自然也明白其中的严重性。
他知道,金融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监管。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由这些乱象发展下去,他一手推动的这场“金融革命”,很可能就会变成一场金融灾难!
他召集了赵文以及“宝钞提举司”的核心官吏(包括一些从数理组调来的、擅长数据分析的学员),进行了紧急商议。
“诸位。”
清玄神色凝重。
“宝钞试行,利弊初显。便利之处毋庸置疑,然囤积居奇、投机套利之风亦不可不防!若任其蔓延,则祸患无穷!我等必须立刻拿出应对之策!”
众人纷纷发表看法。
有人建议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私下交易和囤积行为;
有人建议增加宝钞发行量,满足市场需求,降低其稀缺性;
也有人建议限制大额宝钞的兑换,或者提高兑换门槛。
清玄仔细听取了各方意见,结合自己对金融体系的理解,提出了几条关键的应对措施:
“正名分,扩范围”:向始皇帝和朝廷奏请,进一步明确“宝钞”的官方支付凭证地位,并逐步扩大其强制流通范围。
比如,规定未来部分大宗的官方采购、工程款项支付、甚至官员俸禄发放,必须使用宝钞。
同时,在主要城市增设更多的官方兑换点,降低百姓和小商贩的兑换难度,鼓励其使用。
只有让宝钞真正“用起来”,才能打破囤积。
“调结构,抑投机”:调整宝钞的面额结构。
适当增加小面额宝钞(如“十钱”、“五十钱”)的发行量,方便日常小额交易,降低使用门槛。
对于大额宝钞(如“万钱”),则实行更严格的登记和追踪制度,限制其非正常囤积和私下大宗交易,增加投机成本。
“建储备,稳币值”:加强“宝钞提举司”的准备金建设。
除了现有的官方信誉担保外,建议将部分盐铁专营的收入、以及未来“格物司”部分产业(如玻璃、水泥等)的盈利,明确划拨一部分作为实物储备(黄金、白银、粮食、丝绸等硬通货),以增强宝钞的信用基础和抗风险能力。
并在必要时,由官方动用储备,入市干预,稳定宝钞与铜钱的兑换比例。
“强监管,严打击”:授予“宝钞提举司”更大的监察权力,并配合廷尉府,严厉打击伪造宝钞、恶意囤积、操纵汇率、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一旦查实,从重处罚,绝不姑息,以儆效尤!
“引活水,促流通”:鼓励将囤积的宝钞用于生产性投资。
比如,可以设立一个由官方主导或监管的“工程促进钱舍”
(类似开发银行雏形),吸收部分权贵或商人的闲置宝钞,用于投资“万里龙脉”或其他有前景的“格物”项目,并给予一定的利息回报(“分红”)。
这样既能盘活沉淀资金,支持国家建设,也能为宝钞找到新的价值支撑点。
这五条措施,从扩大流通、调整结构、稳定币值、加强监管、引导投资等多个层面入手,试图为刚刚诞生的“宝钞”体系建立起一道防火墙,遏制投机,稳定秩序。
赵文等人听完,都觉得豁然开朗,认为此策周全可行。
清玄知道,这些措施要真正落实下去,依然需要得到始皇帝和李斯等最高层的支持,并且会触动更多既得利益者的神经,面临重重阻力。
但他己经没有退路。
他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将这些建议整理成详细的奏章,再次呈报上去。
这场围绕着“纸片”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